标签:学习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怎么写,考察报告写法,http://www.lexue88.com
赴日种子管理工作交流及考察报告,
3、茨城县龙井研究农场:龙井种苗株式会社是一个民间私人公司,1832年建立,距今已有165年的历史。总公司有800多人,主要以生产经营蔬菜花卉种子为主,每年销售额达450亿日元。该公司共有8个实验农场,其中国内有四个蔬菜研究农场,两个花卉研究农场,国外有两个农场,一个在美国加州,一个在荷兰。我们参观的茨城试验农场1935年创办,现有研究和管理人员23名,试验地约10公顷。温室和实验室的设备、条件都比较先进。该农场研究区域主要针对关东平原。目前已培育的各种杂交品种829个,常规种171个。该农场针对市场需求,培育出各式各样优质品种和专用品种。比如白菜小个头的,颜色绿、黄、白各占1/3的品型;萝卜选育大小粗细一样,颜色半绿、半白的品型。现已开发的新型品种数十个,深受消费者欢迎。
五、日本农业新情况
1、食料问题:20年前日本普遍使用“粮食”一词,现称为“食料或食物”。包括粮、菜、果、肉、蛋等食品,范围扩大,形成大粮食概念。目前从日本的消费水品看,口粮减少,副食增加。1960年至1995年的35年来,全国大米人平由120公斤下降到67.8公斤,牛奶及制品由20公斤上升到91.3公斤,肉类由7公斤上升到31.3公斤,油脂由5公斤上升到14.6公斤。生活发生了多样化,特别是大米作为主食现已退居二线。总的看,日本大米自给率很高,达100%以上,而其它食料严重不足,尤其是畜牧养殖业需要的饲料几乎全靠进口,油脂也靠进口。据农林水产省测算,主要农产品进口量折算成耕地其面积为1200万公顷,是国内实际生产面积492万公顷的2.4倍!随着这种生活需求的变化,日本的食料自给率近35年来,热量自给率由1960年的79%下降到1995年的42%,谷物自给率由82%下降到30%,其中主食类谷物由89%下降到64%。食料总体自给率不断下降,近35年来自给率下降30%—40%。现70%的国民对自给率下降已感不安,80%的国民认为国内生产尽管价格高,但仍以国内自产为更好。农林水产省讲,要解决自给,唯一办法就是让国民多吃大米,少吃奶肉等食品,食料安全系数就高。但这种做法是很难行得通。
2、农业问题:目前日本耕地不断减少,家庭种植规模小,劳动力老化也是生产发展的障碍。近25年来耕地下降坚挺。1975年全国耕地557万公顷,1995年下降为504万公顷,减少53万公顷。现在日本每个农户平均耕种1.5公顷。在扩大规模上,日本政府也曾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不大。原因是地价高,绝大多数农民不愿抛弃祖业的土地,家家都把土地视为“传家宝”。由于地相对较少,耕作灵活,加上机械化,农民耕田种地都是星期日的事,不影响其它工副业。另外,农村劳动力减少很多,1975年1373万人,到1995年738万
人,减少近一倍。农村65岁以上老人已占24.7%,大大高于全国人口高龄数占总人口14.8%的水平。另外城郊结合地区的农地生产受限制,不让农民撒农药,不让养猪、养牛,怕污染、怕脏。
3、市场问题:日本的大米市场问题一直是一个火热的话题。朝内、朝外围绕大米的市场是否放开争论不休。但随着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大米市场问题总的看正在逐渐松动。首先国内逐渐放松计划管理。除了政府按计划生产、收购以外,农民也可以直销,减少环节。1997年预计可产大米1300万吨,而市场消费1000万吨,剩余300万吨,政府出资收购150万吨作为国家库存,还剩余150万吨。所以政府一再让农民少种大米,价格会更高,否则米多不值钱,让农民调整一些土地,多发展其它市场需求的作物,但农民还不这么做。一是粮农长期以来就种水稻,有习惯、有技术,让他改种别的作物不愿意,既怕麻烦,又怕新购置机械。二是缺乏市场观念。过去种大米都是政府包购,农民不理解,政府一再向农民宣传,目前才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三是大米价格好,农民不愿改种玉米等饲料作物。去年政府收购农民稻谷每公斤267日元,市场大米价为每公斤500日元。目前国内大米价比国际价格高许多倍。现已允许适量进口国外大米,对外市场有所松动。日本经济界人士耽忧,国内价格仍如此高,一旦市场大门打开,怀疑日本农业能否长期生存下去。
4、改革问题:目前日本朝野正在讨论新政改革,主要想压缩政府机构,精减工作人员。计划把现在24个省级政府机构压缩到12个,农林水产省有可能同国土厅合并。在研究新政改革的同时,农业部门也积极提出要修改<农业基本法>。该法是1961年制定的,至今快40年了,现在形势和情况也发生了变化,需要修改。目前已成立了专门班子,集中研究食料、农业和农村问题。计划97年12月底拿出初步方案,1998年夏季拿出最终方案。目前探讨的主要观点,一句话,就是对农业进行怎么样的保护。一部分人提出政府不要保护,农产品进出无国境线,让市场自行调节;另一部分人提出必须保护。两种观点各不相让。而且持后一种观点主要是一些政治家,据日方有关人士讲,日本的政治家多半出身农民,保护主义的思想很浓,经济专家要说服这些政治家是很不容易的。
六、几点体会
1、种子实行产业工程是发展的趋势。从世界发达国家看,普遍对种子产业开发十分重视,这次实地考察的日本也不例外。政府积极扶持种子产业,在投资上也重点倾斜,整个种子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现代化。日本的种子产业是以私有种子公司或种子集团为主体,育种、繁育、加工、经营、推广基本为一体化。参观的龙井种苗株式会设就是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一个集团,把整个蔬菜、花卉的种苗产业带动起来,在国内、国际都有一定市场、也有一定影响。相比之下,目前我国较缺少这种产业集团。所以,深化产业体制改革,大抓种子工程,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多项联合的集团形成是我们种业发展的希望。
2、依靠法制规范种业是管理的基础。相比日本,我们种子纳入法制管理比较晚。虽然有<种子管理条例>,但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迫切需要加快制定《种子法》。日本《种苗法》的指定种苗制度和注册制度也值得我们借鉴。为了规范市场,对出售的种子包装必须有与其内容相一致的标识、标志或标签,对其内容应作统一规定和要求。日本在这方面要求很严、很细。目前,我国新品种采取的是审定制度,不是注册制度。为了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可以采取结合办法,主要作物、主要品种可采取审定制度,次要作物和次要品种可采取登记或注册制度。
3、突出提高品种质量是种业的生命。日本的种苗管理,其核心是质量管理。整个工作可以说是围绕优质和新异开展。无论是选育的品种,还是供应的商品种苗,都十分讲其质量。尤其是公司,一旦质量有问题,就会失去信誉,失去市场。为了种苗质量,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产园艺局种苗课30多人,其中一半人是专管种苗质量工作的,可见重兵把守。另外,种子商对其生产、加工等的质量意识也相当强。对出售的种子层层把关,都有档案,以备核查或核检。公司自我管理的意识很强。我们问及种苗管理中心主任,在检查中经销商伪劣假冒种子发生情况,他讲很少。这也是法律规范的结果。我们在管理上应建立起内部约束机制。
4、加强国际农业交流是提高的机会。这次交流考察,确实时间很短,自己对日本的农业及种子管理仅仅是一个浮浅的了解。但就在这短短的了解过程中,双方彼此合作很顺利、很愉快,不仅结识了朋友,而且增长了知识,开扩了视野,锻炼了自己,取得了一定收获。
上一页 [1] [2]
,赴日种子管理工作交流及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