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墓志:墓志的性质与作用和墓碑相似,是记载死者姓名和家世生平事迹的石刻,文章末尾缀有称作“铭”的韵语颂词。不同的是墓碑立于墓前而墓志则埋于墓中。墓志起源于东汉,魏晋以后普遍流行。早期的墓志形似碑而较小。南北朝后,墓志一般作方形,由志盖和志石相合而成。志盖多作橥顶形,一面刻有篆体的标题。志石上则刻有志文、志铭,唐代以后还有撰文者及书写者的姓名。历代墓志,其志文、书法不少出自名人之手,且大多有当时的史实记载并录有确切纪年,因此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
三、坟丘、墓穴
1、坟丘: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实行土葬。实行土葬,要把死者安置在棺中,然后埋入土穴。埋棺之处叫做墓,也叫做茔,墓地周围以内叫做兆域,在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土成丘状,叫做坟,也称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指高处,所以古人讲“土之高者曰坟”,又说“葬而无坟者谓之墓”。中原地区以土坑竖穴墓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直到西周初年,地表上还没有明显的坟丘。到了春秋晚期,中原地区才出现了坟丘式墓葬。土丘坟一经出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迅速流行,墓葬由“不封不树”一变而为“大封大树”,至战国时已巍然成风并且制度化。秦汉以后,几乎可以说无墓不“坟”。秦汉时的坟丘以方锥形为贵,一直延续到唐代。但规定只有皇族可以使用方丘,一般贵族和平民均为圆锥形。至明初改方形陵为圆形宝顶起,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庶民百姓之墓,都带有圆锥形坟丘,所不同的只是占地大小和坟丘的高低。
2、墓穴:墓穴即墓室,也称墓圹,由竖穴、横穴之分。竖穴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则是先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横向挖掘而成的洞室。墓室是坟墓的地下部分,随着时代和墓主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殷商时期墓穴的主要形制为竖穴土坑。从战国时期出现的用大块空心砖砌筑而成的墓室,到西汉时期广为流行。东汉时期最为常见的是用小型砖块砌筑的券顶砖室墓。王莽前后开始出现了在墓中祭奠死者的风气。为了便于在墓内进行活动,竖穴的墓道普遍转变为阶梯式或斜坡式。两汉时期的砖室墓中,有些还在墓砖上雕刻、描绘各种图案,这就是所谓的画像砖墓。隋唐时盛行壁画墓,即在墓穴内彩绘各种宴饮、出行、狩猎等图案,宋元时期则盛行仿木结构墓,即按照死者生前所居来构筑和描绘墓穴。当然,不同形制的砖室墓只有各级官员和王公贵族可以享用,隋唐时的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各朝所沿用。而对于普通百姓,能以土坑竖穴葬其遗体已是相当不易了。
好了,有关情况先就介绍到这里,具体内容在参观时我在详细向大家具体讲解。车行前方就是古墓博物馆了。现在我向大家讲一下参观时的注意事项:
1、参观时不允许带照相机、摄像机和箱包一类的东西,大家可以把东西放在车上,司机师傅会精心看管好大家的东西。
2、如果有人想购买纪念品,请在参观结束后购买。一是进去时时间紧张,大家难以精心挑选,二来携带东西参观也不方便。请大家放心,参观结束后我会给大家留出时间,让大家细心挑选。
3、因为有些墓室,尤其是墓门比较低,地面也比较黑,所以参观时请大家不光要留意脚下,还要特别注意头顶。如果不留神,可能就会出现“头破血流”的场面。所以请大家务必留神注意。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一同参观。
1、烧沟西汉壁画墓:这座墓位于洛阳金谷园车站以东、烧沟村以南,五十年代初发现,1957年发掘,1986年搬迁到古墓博物馆。此墓为洞穴砖室,除墓道外,分主室和耳室,主室用特制空心砖装配,耳室用小砖和楔形小砖并列券成。该墓内彩绘壁画内容包括“神虎噬旱魃”、“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另外还有日、月、星象图,以及和壁画结合为一体的羊头雕塑,还有反映乘龙升仙的透雕画像砖,在国内外美术界和文物考古界有比较大的影响。“神虎噬旱魃”壁画位于墓门背后。其左半部用淡墨画树一株,枝干弯曲,叶呈红色,树梢间有黑色飞鸟,似不敢停留。树上搭一件红色衣服,树下一猛虎按住一名裸女,虎口咬其左肩,虎爪抓其头部。裸女的长发缠绕在树干上,右臂上伸,作挣扎状。画面上的裸女就是旱魃。红衣、红树梢和乱飞的鸟,象征大旱时象火烧一样的情况。在自然灾害中旱灾所影响的面积比其它灾害要大,神虎噬旱魃,反映了当时人们除魃消旱的心愿和对风调雨顺的盼望。另外画面正中偏上处有一高浮雕羊头,象征吉祥。旱情解除,就可谓吉祥如意了。“二桃杀三士”壁画位于墓室中部隔墙横梁上。《晏子春秋》中有一则故事:春秋时齐国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于搏虎闻”。但他们三人恃勇居功,目无名相晏婴。于是,晏婴劝说景公:他们“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晏婴用两个桃子设计,使之“计功而食桃”,结果三士在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在所谓的“仁”“义”思想支配下,皆扶剑自刎。整个壁画几乎没有背景,其着重点主要放在11个人物的描绘上。11个人物按情节可分为三组,右侧一组为三士,都束发,穿宽袖袍服。最右边两人昂首相对,一位抽剑,一位按剑,画面意思是指“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的公孙接和田开疆。他们二人“皆反其桃,挈领而死”。俯身就几者为古冶子,他见二人自杀,就说:“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因而“亦反其桃,挈领而死”。整个画面所选择的瞬间,都是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刻,给观者留下联想的余地。中间一组五人,居中为景公,左右各有二侍卫,右侧一侍卫跪在地上,似乎在禀告“已死矣”。整幅壁画不仅在情节上连贯呼应,而且也避免了画面人物布局的呆板。幕后室的后壁上绘有“鸿门宴图”。背景为起伏的山峦,正中画8个人物。居中席地而坐、侧身对饮者为刘邦与项羽。项羽居右,右手执杯,上身前倾作劝酒状;刘邦居左,上身亦前倾,注视着项羽举止。项羽右侧二人庖厨,背后悬钩上挂有大块牛肉和牛头。刘邦左侧、两腿分跨、目视项庄者,就是项伯,他有意在掩护刘邦。画面左边手握利剑、张牙舞爪者,便是项庄,他在依照范增的授意,以席前舞剑助兴为名,伺机刺杀刘邦。这便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幅壁画在有限的空间中,将这一富有传奇故事性的复杂情节集中表现出来,并且充满了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一个个人物不同的心理状况跃然而出。这座墓是夫妇合葬墓。墓顶是用空心砖连接成的一条长方形平顶。墓前室顶脊由12块长方砖构成,彩绘日、月、星象图。这是古墓葬“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实例。
2、西汉卜千秋壁画墓:是1976年发现的一座西汉壁画墓。因为在该墓的随葬物中由一枚铜制印章,上面阴刻有“卜千秋印”四字,故知墓主人叫卜千秋。该墓除墓道外由主室和左右耳室组成。从其建筑深邃坚固、结构工巧、随葬物品以及壁画内容来看,当为一个郡级官吏的墓穴。整个墓葬全部采用空心砖结构所筑,主室则由特制的空心砖装配而成。壁画分别绘制在墓室门额、主室顶部和主室后山墙上。从内容看,该墓壁画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打鬼图。在主室后山墙正中画一个猪头大耳、熊面的怪兽,赤膊裸足,身穿紫衣红裙,二目圆睁注视墓门,正张牙舞爪作驱赶捉拿状,奋力将墓圹冥府的鬼怪全部从里向外赶出,怪兽之下左绘青龙,右绘白虎。据考证此图所画为“方相氏”,即古代举行傩戏仪式时打鬼的首领。在举行大丧时,“方相氏”先在灵柩前驱疫,然后进入墓室“以戈击四隅”,逐除地下恶鬼。这与壁画内容相吻合。方相氏下边所绘的青龙、白虎则是为了避邪,同时也是为打鬼助威。第二部分是墓主人卜千秋夫妇升仙图。升仙图从前至后依次为女娲、月亮、持节方士、二青龙、二枭羊、朱雀、白虎、仙女、奔兔、猎犬、蟾蜍、卜千秋夫妇、伏羲、太阳、黄蛇等人神鸟兽的形象。在整个画面的近两端处画有日月,而且日中有飞鸟,月中有蟾蜍、桂树。这两个内容,充分说明了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这个神奇而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在图中日月的两侧分别画有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二者的面容绘制较为逼真清秀,与古书所记载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基本符合。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伏羲原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方夷族部落的酋长,后与女娲结为夫妇,成为人类的始祖。这种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夷夏两大部落之间融合的历史进程,因此在以后的石刻、绘画艺术中,人们往往将二者有意无意地绘制成交尾形象,用其来代表人类的繁衍生息。卜千秋夫妇绘制在伏羲的一侧,女在上,男在下。妇骑赤色三头凤,手捧三足鸟,双目紧闭,凌空飞行,夫乘一龙,状如一舟,手持弓,闭目,前有一兔,后随奔狗,旁有一蟾蜍,均为云中飞奔状。显而易见,这里反映的是卜千秋夫妇乘龙凤飞往仙境的场面。另外在主室的内门额上还绘有一幅人首鸟身像。此像中人首长发髻,两缕黑发下垂髻角,两长耳平伸,舞动双翅立于山岳之上。这里画的就是仙人王子乔。从此图的位置和室顶平脊上的升仙图相互联系起来看,恰好达到了“千里乘龙,至此结穴”的效果,说明墓主人最终也成了神仙。
3、曹魏正始八年墓:该墓于1956年被发掘清理。全墓由前室、后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组成。因该墓曾被盗扰,墓内器物已乱,只有两耳室内器物保存较完好。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器形有罐、盘、灯、俑、井、磨、灶、碗、鸡、猪、猪圈等48件,铜器有锅、博山炉等5件,铁器有帷帐架、灯等共10件,另外还有玉杯1个。玉杯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白色,制作精致,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见的古代艺术品。帷帐架是以圆铁棒制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状,三柱形的有四个,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个有四柱,其间以木柱连接,即成为长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维之,就成一个完整的帷帐。这为考证汉魏时的帷帐形制和制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一件管状组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等铭文,又为该墓的绝对年代提供了依据。
,河南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tag: 河南导游词,导游欢迎词范文,英语导游欢迎词,导游欢迎词大全,导游欢迎词 - 河南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