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学习的面具——积累
《红楼梦》里,秦可卿的房间里挂了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是积累。要达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不积累不行,要写出好文章没有生活积累不行,没有情感积淀不行,恐怕没有十几年或几十年的工夫不行。水滴石穿、木锯绳断,乃日积月累之效也。语文学习需要积累,语文考试也需要积累。但是,大家是否想过,语文需要积累什么,语文考试又需要积累什么。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弄明白,搞透彻,那么我们就会在语文的学习上戴上一个“积累”的面具,“不识庐山真面目”,而误入“歧途”。学习不得要领,成绩不见提高,身心俱疲。
语文需要积累。这里的语文不是我们说的上“语文课”,“语文考试”中的语文,而是语言和文学。更广义的说,应该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这个语言环境。这里的语文,当然要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力,更不会一蹴而就。然而,我们就是把这样的“积累”,生搬硬套的或者无意识的戴在了语文学习上,更准确的说是“语文考试”上,让我们同学学起来,不知所学;考起来,不明所考。每天的语文课,可睡觉,可聊天,可迟到,可不上,等到考试所问也非所学,所答也非问。等到发下卷子,成绩没有想得那么差,也没有想的那么糟。没有成绩的激励和刺激,渐渐地,斗志磨平了,兴趣失去了。语文学习和语文成绩一样糊里糊涂,如坠五里雾里。 这是语文学习的误区之一。
二、语文学习=语文考试吗?
长期以来,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都认为,“天道酬勤”,“付出就有回报”。所以,大家在数理化、英语等的学习上,刻苦用功,挥汗如雨。随之,我们就收获了勤恳劳动后的成功和喜悦。我们欢欣鼓舞,信心倍增,远大的理想就要实现,成功的感觉很甜。“劳动最光荣”的感觉,让我们要好好听语文课,好好记笔记,课余时间也似乎比以往的语文学习更加努力,争取在语文的学习上,收获曾经同样的成功和喜悦。可是,事与愿违,天公不作美,成绩还是一潭死水,不上也不下,如鲠在喉。说不出的感觉,说不出的难受。
学习了,用功了,为什么没考好呢?试问一下,学习了就应该考好吗?这是语文学习的第二个误区。
对语文学习的误解以及对语文考试的不了解就必然产生了语文学习上的盲区。要么偏执的认为,语文要想考好,除了积累别无他法;要么因为付出与回报的反差,磨平了斗志,丢掉了信心,失去了兴趣而“破罐子破摔”,将语文束之高阁,不理不睬,考自己的成绩,让语文去说吧。
有鉴于此,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给大家一些我的看法,供参佐:
语文课不是文学课,更不是文学欣赏课,语文课是语文应试课,是和数理化一样的应试课,高考分数150分啊!要提高竞争力,应该首先学好语文,更要学好应试语文。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一个伪命题所迷惑,认为学好语文要靠日积月累。再加上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这个无形的语言环境,又让我们的认识根深蒂固,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语文谁不会呀?多积累就可以了呗。这又让我们错上加错的认为,语文没什么可学的(应试语文可有的学),更不愿意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觉得浪费时间。要学,我们也是先学数理化。但是,这是一个伪命题。积累不假,但是我们在这样的高考体制下,你能拿出多少时间积累呢?你能想老舍一样熟背《春秋列国志》吗?你能像鲁迅一样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全能默写吗?你能像茅盾一样在12岁的时候能把《红楼梦》倒背还如流吗?有人说,我不是老舍、鲁迅、茅盾。是的,你不是,你也不需要是。你需要的是在考试的时候,把语文考好、考高。但是你没有考好、考高。你可以自信的说数学学得多么多么好,化学学的多么多么好,英语能考140多......你也能像上述说的科目那样,自信的说:我语文学得多么多么好吗?能考140多分吗?
所以,语文课不再是我们认为的“文学”啊,“积累”啊,(此括号内不是文章内容,来自www.lexue88.com,阅读请跳过),而是一门和其他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一样的应试课,数理化做题讲究方法,语文做题也有自己的方法,数理化考试讲究技巧,语文考试也有技巧。教给同学们怎么应对语文考试,怎么提高语文成绩,也可以考到140分,甚至满分,这比抽象的谈“积累”、“素养”更有现实意义。
tag: 语文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大全,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