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菌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不及家园日暮对点起的那一束橘黄的灯光。
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心存感激,任便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
那山不巍峨也可以是绵绵的,水不秀丽也可以是悠悠的啊;校园说不上多么与众不同,然而因为自已每一日的轻轻走过而认定了它的美丽;衣服即使并不崭新明艳,可因为有了母亲的抚摸而感觉得到它独特的温柔与芬芳。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因着这种牵系,便含着笑,含着泪,纵容了自已那份偏执的认知。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读者看着看着便要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然而谁不知道,老人这份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因了那感情的天平,早已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京城。因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吆喝声,也是那样好听的乡音呵。
萧乾的好友远居美国,几十年了,却不喜欢美式的生活,仍将院子装点得如在故土,更像孩子一样渴望要一颗家乡的枣核……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许多的美好,并非我们看不到,并非我们不愿赞美,只因它激荡不起心中的最深处的涟漪。正如那异国的月亮,怎么看,硬是生分而不遂人意,更不能见出李白杜甫的诗情画意来,只因那是自己生命中不能割舍的牵系,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爱上了它。就如同母亲对并不
美丽的女儿,国民对并不富强的祖国。
"月是故乡明",诗人的声音穿过千年的白露与夜晚,道出了我们最不容易辩驳的理由。于是,我们会心一笑。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例文6、
规则
北京考生
有两个关于规则的故事。
其一,不断更换的"警示牌"
某小区绿地,工作人员为了保护草坪,立了一块警示牌,上书:"禁止践踏草坪!"语言简洁明了,无人不懂,无人不晓,可惜,无效;于是改用婉转语写到:"小草依依,践踏何忍?"虽看似触动人心,但没过多久,依然失效;最后,工作人员不得已而采用"欺骗之术",警告:"草坪下有电线!"什么?有电线!可不敢再踩了??可惜,后因一顽童误入草坪安然无恙而再次失效。
君子曰:制度规则,难矣!
其二,如何分粥
某甲乙丙丁戊,个个贪心吝啬,生怕别人多占一分,自己损失一豪。五人要平分一锅粥,该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如此五种方案,
君子曰:方案五,甚妙!
如此关于规则的故事在生活中可谓数不胜数。社会需要秩序和协作,而秩序需要规则维护,协作亦需要规章保障。劝说、教育让人们遵守规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人们不得不自觉遵守。这样既可以维护秩序,又可以提高效率??譬如分粥方案五,难道不是让人拍案叫绝的经典规则吗?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阐述了权力之间相互平衡制约的道理。推广到规则制度,是否可以理解为规则制定者与被制约者之间的平衡呢?
任何一种精彩的规则,无不体现"公平的制约":违反规则者能够受到相应的制裁??此为公平;掌握权力者无法公为私用??此亦为公平,只有这样的规则,才真正担负起赋予它的使命。
规则社会。多一些聪明的规则。
例文7: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出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的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的咆哮时,在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业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一一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绝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一一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例文8:
《男人如水》
一考生
至今大多数人都认为,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然,男人才是真正水做的。据最新的人体报告,其中有一项就是说男性体内水分所占的比例比女性高出3%。事实就是事实,可太多的人观念陈旧,迂腐不堪。这一点,中国人算是拿了回第一。
我们中国人在地球上,也算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了,它有500年的文明史,有四大发明,有许许多多让西方小国们羡慕我们自豪的地方。可就是这样一个大国,在近200年的历史中,迅速衰落,外忧内患,终于落了个被西方列强瓜分的下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原因多
种多样,其中中国人那骄傲、自大,不求思进取的思想观念是有很大关系的。
这是一篇不及格的作文。
事情不具体,没有好的意义,并且内容混乱。
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原因,我认为和我们的作文教材有关系。
从小学到高二,我们基本上在学习怎么描写,怎么写具体,怎么进行想象,等等。我们把作文的根本丢掉了。我们长期在具体事情、具体情景的再现上面做文章,很少去考虑语言表达意义这个根本。甚至把作文的技巧作为教学学习的重点。
其后果就是,学生大脑中关于作文的认识,一个是怎么写具体,一个是怎么安排结构、怎么开头结尾等。这就好比我们指导一个人走路,不断告诉他先迈左腿,或者先迈右腿,姿势如何美妙雅观,却告诉他们去哪里。转的晕头转向,也到达不了目的地。
应该说,是这样的作文教材和作文教学的思路,使我们的作文失去了目的性。学生不会写作文,是教材教育出来的。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我们只养成了半途思维的习惯,完整的目的思维被扼杀了。
高考的评卷要求,第一项就是内容: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一等(50??41)二等(40??31)三等(30??21)四等(20??0)
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中心明确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充实内容较充实内容单薄没什么内容
感情真切感情真实感情基本真实感情虚假
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语言通顺语言基本通顺语病多
字体工整字迹清楚字迹潦草字迹难辨
符合问题要求大体符合文体要求大体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
,全国作文训练第二次讲座——读懂满分作文,弄懂人类表达的规律tag: , 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