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表现人类痛苦感情的作品,在这博物馆的展览室里可有不少。这里是群像雕塑《地狱之门》中的《三亡灵》,他们的手臂都断了,疲惫不堪,低垂着头,弯曲着腰,似乎有一种无形的重担压得他们几乎直立不起来;这是同一群像中的《夏娃》,她双手拢抱在胸前,全身退缩,头竭力往肩窝里躲藏。眼帘低垂,不敢睁开,一副无地自容的样子,她正为自己的“原罪”而感到羞惭和痛苦……所有这些,你不妨说,就是罗丹心目中的人类图景、人类状况,或者就是他心目中的人生的缩影。即使不是这些以痛苦的感情为主题的雕塑,而是其他人像雕塑,他们的表情往往也是忧郁、悲戚、压抑,缺乏一种乐观、开朗。而他们的肌体,既不像希腊雕塑那样娴静妩媚,也不像米盖朗其罗那样雄壮威严,而往往是扭曲着,绷紧着,神经质的,似乎在承受着某种物质的压力或精神的纷扰,这些当然都渗透着一种苦涩的味道。透露着雕塑家本人的某种悲观主义。然而,也许正因为这些形象中,蕴含着雕塑家对人类痛苦的严肃思考,他们才具有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罗丹所塑造的以性爱为主题的雕塑,如《吻》《永恒的模式》《永恒的春天》《艳妇们》《风流的女人》等,这些雕塑线条优美,体态婀娜,容貌俏俊,肌肤光洁动人,情景热烈兴奋,表情酣美欢畅,反映出雕塑家在进行塑造时那种沉醉的情绪。当然,它们与前一类雕塑一样,也具有艺术的魅力,也许更容易使观者感染到雕塑家自己的那种沉醉与神往……
这时,我已经从花园的尽头往回走,沿着博物馆那幢楼房左侧的道路。这路正与我刚走过的右侧那条路遥遥相对,完全平行。它的两侧也有两排高大的梧桐,它们整齐地排列在一条两百米的路旁,就像是笔挺的仪仗队。路的左侧,则是高高的院墙,上面布满了常春藤,只有它们保持着自己的本色,给高墙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色的丝绒。这路靠那幢楼房的一段,建成为一条长长的宽大的走廊。两旁一些粗大的木架上安置着一些另一种风格的大理石雕塑,它们没有完整的人体形象,往往是在一大块粗糙石头中,露出一个人头,一段肢体,或者是一个局部的形象,它们虽然不完整,但似乎颇有寓意,耐人寻味。啊,罗丹的又一魅力:象征!
“如果我认为一个雕塑家可以只表现栩栩如生的肌肉而不注意任何主题,这并不是说我排斥他的工作中的思想性;如果我声明他不必去找寻象征,这并不是说我赞成从事于缺乏精神意义的艺术的人。但是,老实说,一切都是思想,一切都是象征。”奥古斯特·罗丹先生如是说,他的眼光仍然仰视着上前方。
我也应该说老实话,我倒很喜欢罗丹雕塑中的这种象征性和它所具有的诗意。展览室里那动人的形象和深藏的寓意,还历历如在我的眼前。这里是一个赤身的健壮男人,他步伐沉着有力,在向前迈进,可惜他没有脑袋,也像米洛的维纳斯那样断了两臂,这是罗丹自认为纲领性的作品《行走着的人》,它蕴藏着罗丹对人类的物质之力与精神之力不调和的认识。那强有力的身躯和庄重的步伐似乎象征着人的力量和他不断前进的伟大雄心,表现了雕塑家对人的赞赏与信心。而他缺乏头脑似乎又象征着他的盲目,象征着他是在摸索前进,表现了雕塑家对人的某种悲观主义的情绪。这里是一个男人,他跪在地上正亲吻一块大理石,大理石的前方,朦胧地呈现一个女性丰满的肉体,这标题是《人与他的思想》。对于这个人来说,他的思想就像他最心爱的女性;他以亲吻女性的深挚的热情,疼爱着他自己的思想,然而,这思想毕竟只是一块坚硬的石头。这形象蕴含着多么深的哲理!
我再环视这个巨大的庭院和博物馆的这幢楼房,准备向它们告别。这是我所见到的罗丹的艺术“帝国”和我所理解的他的艺术“帝国”的构成。我不敢说我的理解没有遗漏,但是至少还有重要的一点,我是不应该遗漏的。
我不能遗漏的这点,是我在楼上最后一个大展览室里见到的。那里陈列着八个巴尔扎克的塑像。塑造于1891年的共有四个,第一个造型根据德维利亚所作的巴尔扎克头胸像,相貌清秀而英俊,像一个美少年;显然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巴尔扎克形象;第二个是巴尔扎克的全身塑像,他抱手于胸,身穿礼服,面带微笑,态度从容,姿态潇洒;第三个也是巴尔扎克全身塑像,他穿着睡袍,系着腰带,塑造得真实细致、一丝不苟,真像一个刚起床的绅士;第四个则无头。全身赤裸,双手放在腰后,身材矮壮,下体突出。塑造于1892年的有两个,一个是全身像,赤裸,强壮的身躯,两手交叉在胸前,眼睛傲视前下方;另一个则是像雄狮一般的头像。第七个塑像成于1896年,这个巴尔扎克又没有头了,两手交叉在腹前。全身的肌肉强劲有力。最后,第八个巴尔扎克塑像,才是我在这个庭院里所见到的那一举世闻名的杰作,它完成于1897年。从最初一个塑像到最后一个塑像,罗丹在摸索如何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面貌上用了整整七年!在同一个展览室里,还陈列着罗丹为雨果所作的不同的塑像,仅仅雨果像上的两个缪斯,他也费了五年的时间!这是多么煞费苦心的探求,这是多么辛勤的劳动!这是奥古斯特·罗丹先生的劳作,这是罗丹之手!
我深深为艺术家艰辛的劳动所感动。走出了大展览室,沿着有镂花栏杆的大理石的楼梯,下到博物馆的大厅。大厅里设有出售关于罗丹雕塑艺术的书、资料和图片的专柜,品种甚多,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我购买了几册,其中一册厚厚的,前面有着奥古斯特·罗丹先生的大幅肖像。他像一个严肃的学者,头戴老式的礼帽,身穿黑色的服装,须发皆白。他侧着头,眼光仰视着上前方,似乎在追踪一个遥远的目标……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巴黎罗丹艺术博物馆里的所见所感。
文章不但准确、细致地描写罗丹雕塑作品的外观,而且注意挖掘作品的“象外之意”;行文中多次引用罗丹本人的艺术见解,以此作为理解和欣赏他的雕塑作品的重要依据。文章材料丰富,但繁而不乱,这得益于作者精巧的构思。文章采用两条线索:一是游踪,作者边游边抒发感想;一是罗丹的艺术见解,这些见解引领着读者一步步走进罗丹的伟大艺术世界和深远博大的心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