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不是什么坏事,我们青少年可从崇拜的偶像身上汲取力量来充实自己苏轼年少时,就对范公心向往之,但等到真的有机会结识范公时,范公已驾鹤西归,苏轼慨叹:“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我们也从中了解到,正是因为对范公的人品、学识的崇拜,才使得苏轼也成为志行高洁的人打开史册,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一生官海沉浮,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他总是以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生活这一胸怀,似乎与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类似所以,我们也可崇拜偶像,从偶像中汲取力量
崇拜偶像不能拜倒在他们脚下,要理智对待杨丽娟疯狂追逐偶像刘德华,居然荒废学业13年她的父亲倾家荡产筹措旅费,千方百计“帮助”女儿追逐偶像,但仍遭到母女埋怨,百般无赖下跳海自杀像杨丽娟这样盲目追逐偶像,只会自取其辱我们崇拜偶像,要学习偶像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学习他们的进取心,责任感,而不能拜倒在他们脚下,一味模仿他们的语言、穿着
在崇拜偶像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个性蔡国庆年少时便崇拜歌唱演员,希望长大了也在舞台上唱歌,偶然一次机遇,他听到李谷一演唱,很是佩服原来歌也可以这么唱,像说话一样唱到人的心里去于是,他立志成为像李谷一老师那样的人,立志把歌唱到每一个听众的心里去蔡国庆虽钦佩李谷一,但他更注重发挥自己的个性,想着怎样唱出自己的风格终于他成功了,成为第一位赴日本灌制音乐带的中国通俗歌手所以,对偶像的钦佩并不是一种膜拜,崇拜他人的同时,别忘记了自己个性
郑渊洁说过:“崇拜往往是朦胧的,距离恰好产生朦胧感 ”崇拜偶像我并不反对,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应有所选择,理智对待,保持自己的个性!
内外方圆的中国文化
—— 高一、1 赵敏君
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其实,这正是内外方圆的中国文化的体现
方是天地间不屈的灵魂苏武坚持“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毫不动心,宁愿在北海“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也绝不低头,这是“方”的体现;岳飞精忠报国,面对骄横的敌人无所畏惧,为国家献身,这也是“方”的体现有了“方”的气节与不屈,中国文化才会如此强健挺拔
圆是为人处世的润滑剂圆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机关倘若孙膑放不下身段,没有做到“圆”,不肯从他人胯下爬过,事后怎能成就《兵法》?如果勾践不愿卧薪尝胆,又怎会恢复国土,重新为王?这一切都说明,如果少了“圆”的润滑与退让,事情将会多出许多棱角与尖利
然而,“圆”并不意味着左右逢源,阿谀奉承处世圆滑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但是丧失了自我,一味的软弱就脱离了“圆”的本质
圆是方的润滑,方是圆的约束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此,“方”的坚定不屈离不开“圆”的机变润滑,“圆”的退让忍耐离不开“方”的约束规范
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方”的思想,而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方”是内在,“圆”是外表,中国的外交政策一向是这样如在香港澳门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在表面上允许其保留资本主义,但在本质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内正外方”的思想,无疑对如今的“钓鱼岛”事件和“朝鲜半岛”问题是一良好借鉴
中国文化的“內正外圆”也是塑造一个人的标尺,一个人如果过于死板,冥顽不化,他就失去了机变与润滑;相反,一个人脱离了约束与规范,他就可能在人生之路上失足,坠入深渊因此,做一个人要坚守规则,也要加以润滑
有人说中国文化好比铜钱,“内正方圆”,而我们要运用好中国文化,握住这枚铜钱,才能铸就辉煌
(三)、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指导】
“人与路”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具有辩证思想的题目
对在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高中考生来说,都可以有话说关键在于“走的人多”了,可以无路开路创造出路,“革命之路”、“改革之路”都是如此,因而,在参与伟大事业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可以有所作为;但是,“走的人多”,也产生另一弊端,即路“堵”了,或需排“堵”或需“另辟蹊径”,即是说不能“随大流”整个题意是强调,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扣住这点来写,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写得出彩,仅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创业高潮和科技创新事例就俯拾皆是但是,话题是两层内容,如果只就一方面去写“人与路”就偏题了
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话题材料中列举了三段“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前两段,聚焦于“创新”,符合当今社会的取向;第三段,让考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去抒写自家之言
抓住第一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抓住第二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人与路的关系还有另外几个“版本”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也还是没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这两个推理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般说来伟大的道路大都需要人的合力开拓,单打独斗力量毕竟有限,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学会通力合作,使路越走越宽,路上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路可以坐实理解,也可以拟虚想象坐实理解,即从路的本意探讨人与路的关系如有鉴于行人缺乏交通规则意识,可以谈“人应该怎样走路”;如有感于先进国家或城市井然有序的道路交通,可以谈“人应该如何管路”;如果谈“人造路”,则可以或侧重科学规划或落墨于奋力拼搏的精神或着眼于探究腐败的成因等等
拟虚想象是抓住“路” 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人生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失败路、成功路等等人如何开拓路,路上的风景、故事、得与失可以写,还可以谈谈“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人可以开辟自己的事业路”、“人改变自己的成功路”等等;或者写“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给自己退路,失意时给自己出路”;智慧的考生会发现 “人”与“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比如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
总之,要写好“人与路”这个话题,考生必须“走得进来”,又要“跳得出去”“走得进”就是要深刻理解提示语的含义是“人与路”的关系;“跳得出去”就是从更广阔的角度赋予“路”以象征意义和比喻色彩,这样,“人与路”就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写作思路就更容易打开
学生例文:
人与路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 ——毕淑敏
人总是那么奇怪:茫茫雪原上,留下坚定笔直道路的人总懊悔错过了沿途灿漫的风景,行色匆匆;一路弯弯曲曲赏尽风景,尝尽生活滋味的人又抱怨自己人生为何走得如此艰难,为何那句“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未渗透人心?奇怪的人们望着身后的那一串或直或曲,或深或浅的脚印而迷茫而思索其实,勿须懊悔,勿须抱怨,抑或笔直而辉煌,抑或蜿蜒而惨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雪原上留下与众不同的那份全属自己的道路,你就坐拥了人生的美丽
还记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过他自己走过人生的一句贴心感受:“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吾志”即尽自己最大努力,则可以无悔矣而“力足以至焉”而不至,就会同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8226;卡特为人嘲笑1946年,年轻的吉米&8226;卡特从海军学院毕业后,遇到了当时的海军上将里&8226; 科费将军,将军让他随便说几件自认为比较得意的事情于是,踌躇满志的吉米&8226;卡特得意洋洋地谈起了自己的海军学院毕业的成绩:“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我名列第58名”他满以为将军听了会夸奖他,孰料,将军没有,反而问道:“你为什么不是第一名,你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吗?”卡特满脸惊愕,继而,羞愧得脸红后来,吉米&8226;卡特牢牢记住这句话,每走一步,每铬上一个生命脚印,他都问自己:“你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吗?”正因为这样,他不再在乎脚印的直或弯、深或浅,只要每一个脚印里留着奋斗的力量,只要每一段人生路上都洒满了努力的汗水,只要蓦然回首人生的时候,能摸着自己均匀跳动的脉搏说一句:“我努力了”他就满足了
,“崇拜偶像”与“中国文化”作文讲评(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