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这个基本观念,我们似乎可以解释很多种现象。比如财富效应(Endearment effect)。它的意思是人们一旦拥有了某一个物品,就会立刻赋予这个物品比在拥有前更多的价值,即人们有过高地估计自己物品价值的倾向。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经济人”的假设,人们应该是风险的回避者。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对收益持风险回避的态度。(risk-aversion),而对损失持风险偏爱的态度(risk-vowing)。
例如,让人们对下列情景进行决策:(N=150)
1、 如果一笔生意可以稳赚$240,另一笔生意有75%的机会赚$1000,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赚。
2、 如果一笔生意要稳赔$750,另一笔生意有75%的可能赔$1000,但相应地也有25%的可能不赔钱。
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84%的人选择稳赚$240,表现在对风险的回避,而第二种情况下87%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有75%的可能赔$1000,但相应地也有25%的可能不赔钱”的那笔生意,表现为对利益的追逐。
www.lexue88.com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
所谓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即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其中Kahneman经典的研究之一即为:生存框架(survival frame)和死亡框架(mortahity frame)。
让被试(N=152_)看以下情景:
假定在一种流行疾病的侵袭下,将有600人死亡。现在有两种方案:取用方案A将有200人获救;采用方案B,600人全部获救的可能性为1/3,而全部死亡的可能性为2/3。试问应该采用哪种方案?
结果表明72%的人选择方案A。然后,对第二组被试(N=155)叙述同样的情景,同时将解决方案改为C和D。
采用方案C将会有400人死亡;采用方案D则无人死亡的概率为1/3;600人全部死亡的概率为2/3。
这一次,78%的人选择了方案D。而事实上,方案A与方案C,方案B与方案D是等值的。之所以会造成以上效应可能是由于提问方式的影响,使得第一组被试考虑的是救人,而第二组被试考虑到了会死亡的人数,因此,第一种情况下人们不愿冒会死更多人的风险。
第二种情况则倾向于冒风险救活更多的人,两种情况分别表现出对损失(死更多的人)的回避和对利益(救活更多的人)的偏好。
灵敏度递减(diminishing sensitivity)
最后,图中偏离参照水平的曲线,越来越平缓,反映了预期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效应——灵敏度递减(diminishing sensitivity),即与参照水平距离较紧的边际变化大于距离参照水平较远的边际变化。比如,损失100元和损失150元之间的感受差别要强于损失1100元与1500元之间的感受差别。因为150元与500元之间的损失变化距离参照水平较低,而1100元与1500元之间的损失变化则更偏离参照水平。
www.lexue88.com
简评
Kanhnman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一直活跃在经济学领域,对行为经济学,金融行为学研究的规范化以及将它们融入主流经济学研究中起了极大的腿大作用,但是Kanhnman更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事实上也的确如此,Kanhnman于1973年出版的《注意与努力》(Attention and effort)一书提出俄著名的注意能量分配模型,着重强调了注意能量的有限性(attention resource-limited)。
事实上,注意能量的有限性体现了心理资源的有限性。沿着自己的认知心理学中对注意的研究出发,同时结合西(Simon,1947;1955)对人类问题解决与决策过程中“有限理性”的观点出发,Kanhnman进一步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成功地从认知心理学拓展到经济心理学。 启发式策略(heuristic)的本质就是以节省心理资源目的。于是人们会作出“非理性”的决策行为。
但是否就可以据此认为Kanhnman的研究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经济理性人”的假设的根本否定呢?也不尽然,Kanhnman认为人在决策时往往首先倾向于依赖自己的直觉,但是受到心理唤醒水平、个体期望、人物重要性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人们可能会接着运用大量心理资源进行高级的心理加工,综合的分析外部信息而进行例行的半段,因此,Kanhnman的“非理性决策者”的结论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不矛盾。
如果说传统经济学更多的是思考“人们应该怎样决策”,而Kanhnman等人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额更多地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人们实际上是怎样做决策的”。无论如何,Kanhnman对传统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拓展,并且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Kanhnman的研究不仅仅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发表在1979年的Econometrica上的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s under risk,是该刊历史上被最广泛引用的文章。他的重要著作在过去的20年中平均每年被引用超过100次。(Laibson,1998)Kanhnman的研究对中国的学术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收录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的所有论文(1994年-2002年10月)进行检索,使用引文查询的方式,关键词为Kanhnman,共检索出35篇论文,[1]由于中国期刊网收录的学术期刊较全与权威,我们认为该检索结果基本上可以代表Kanhnman近年来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其中,论文的性质分布如下:
每年研究的主题分布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随着近年来经济心理学的兴起,对Kanhnman在经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的介绍与时俱增,同时,作为注意研究中的经典模型——能量分配模型的提出者,Kanhnman在注意方面的研究一直引人注目,已成为本领域的经典引文之一。
www.lexue88.com
反思
反思之一:一个古老的问题:问题取向?还是其它?
经济学与心理学两个在传统意义上似乎牛马不相及的研究领域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带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效力。由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这两个学科的基本内涵。心理学绝非人们观念中研究心里活动的科学,而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的科学。人类行为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环境的罗印。经济学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类外显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为了最优化资源配置而运用了一系列简单化、模式化的模型来界定人们的偏好,感知个体差异,从而忽略了大部分人的心理内容。这种思想固然有其优势,但是若一味追求规范化,以至于最终迷失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不再为它真正的研究对象——人类而服务,那么经济学势必陷入泥潭。
同样,心理学如果始终对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停留在描述性的解释阶段,而不能够对未来进行有效的预测和控制,同样也会发生心理学危机。因此,Kahneman这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所带来的意义是深远的,正如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所评论的一样,认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意味着人性化的经济学时代的来临。它再一次唤醒众多科学家、学者,使他们得以思考摆脱学科的思维疆界,重新思考一个看似简单,容易,却往往由于固定的学科术语、研究范式而几乎很少有人重视的问题——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是什么?它的服务对象是谁?然后以一种更加包容的眼光去看待其他学科的研究,与那些和自己学科研究目的一致或者密切联系的学科,携手共绘一番未来美好的画卷。
反思二:中国人经济心理学研究
八十年代中期,荷兰的社会心理学家创办了《经济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出版了《经济心理学》著作,一些国家的大学成立了经济心理学系或教研室,逐渐形成了目前的经济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不断呼唤中国人经济心理学研究的出现。我们不仅需要研究消费、投资、税收、保险、储蓄等经济活动的心理规律,而且特别需要研究中国人特有的、影响上述经济心理活动的深层心理结构,例如,财富的心理意义、从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到商品社会的制度信任机制的转变、风险的承受力与成败归因倾向、公平概念、个人与政府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概念、幸福观念、慈善观念、命运观念等等。因此,经济心理学是亟需开发和建设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
在近期的一项合作研究中,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南方证券公司全国70多家营业部门为对象,随机抽取了50家营业部门,对2000名股票个体投资者进行问卷调查,着重探讨影响投资者股票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影响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主要外部因素是政策性因素、信息不对称性、上市公司信息发布质量和投资回报与再分配;个体内部因素是投资者的风险认知。其中,结构模型表明,由于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政策性因素是影响个体投资者投资的首要因素;影响投资者风险认知的个体内部因素包括股龄、操作水平、资金量、股市投资环境。该研究对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个体投资者心理行为这一重要领域做出了积极探索,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实证研究依据。(时勘,阳志平,2001)我们希望更多的研究者重视中国人经济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浅谈凯尼曼经济心理学研究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