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我们党成立以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各阶级的状况,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领导、动力以及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并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期间,我们党也犯过一些“左”的错误,包括像“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其根本原因就是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并在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使各条战线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重大的胜利。
总之,党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察事变的进程,制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始终站在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的前头,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三、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呢?简要说来,就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历史和科学的前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它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思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1页)列宁也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列宁选集》第1卷第274页)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新的发展,这是当今时代的大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出的历史性新课题。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怎样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政治勇气和革命魄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现代化建设实际,走自己的路,在实践中进行了艰苦探索和伟大创造,终于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的飞跃,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特色和具体内容。这个理论所以“管用”,能够为全党所接受,就是由于它不是靠翻阅本本演绎出来的,也不是冥思苦想感悟出来的,而是由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熔铸而成的,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不仅冲破了“左”的羁绊,使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而且胜利地经受了国内外敌对势力所掀起的政治风浪的考验。当然,邓小平理论也是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以新鲜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它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算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同违背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必须澄清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
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创立的学说,现在已经“过时”,已经不再能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这种论调是完全错误的。任何真理确实都有其适用的界限。判断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就要看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环境是否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界限。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来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以往的一切社会,而且适用于现在和将来的一切社会;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而且还适用于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的思维。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会过时的。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研究经济运动规律,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适用于一切社会发展阶段;阶级斗争的规律,适用于一切阶级社会;剩余价值规律,适用于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既适用于资本主义阶段,也适用于社会主义阶段;等等。所有这些规律,哪一个在现今的世界上不再起作用了呢?一个也没有。我们今天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历史的进程已经向前推进了,但还处于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并存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并没有过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原理运用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经验,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它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指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对于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的社会来说,它同样没有过时,而且正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研究他们当时所遇到的社会问题而作出的某些具体结论,有些确实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情况,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而且,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的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扬弃某些不再适用的旧结论,并在坚持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新的结论来丰富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态度。所以,决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前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
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个“学派”,否认它对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错误观点的要害,在于贬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指导作用。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呢?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必然通过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统治思想,来保护其经济基础,巩固其统治地位,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使之形成为一种指导思想。我国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要用工人阶级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它集中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它当然应当占据指导思想的位置。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取决于它的阶级性,而且取决于它的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所说明的问题,不是某一具体学术领域的问题,而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时代发展的总趋向和总规律,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等根本问题。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人类认识的最高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基于上述理由,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是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的人对待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拘泥于其个别结论和词句,否定从现实的发展中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新的结论和观点,这也是不对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机械地生搬硬套。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1页)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作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已经离开我们一百多年,我们不能苛求他们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准备好现成的答案。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是错误的;采取僵化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样也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分析具体的客观事物,研究分析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作为党制定政策与策略的依据和基础。那种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说过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论断都僵硬固守,特别是对某些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不适合社会发展新形势的个别结论也盲目照办的做法,是不对的,必须加以改正。
,党章辅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