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城市化发展非常迅速,对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城市化建设正使生态环境加速恶化,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下面就我国部分中小城市在城市化建设中所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谈谈本人看法,希望能引起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的重视。
1 城市人口密集化
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地域不断向外扩张和城市内部地域的不断演替,原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的这种大规模建设大大消弱了周边自然生态群落对城市生态的调节作用,加上城乡巨大差别和建设带来的影响,(此括号内不是文章内容,来自www.lexue88.com,阅读请跳过),使农村的大量人口涌人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密集,乡村人口稀疏的不合理布局。人口密集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燃烧和机动车排放等的废气增加,洗涤剂等化学品造成的水污染加重,大量生活垃圾的排放(我国人均垃圾年产量为450~500 kg左右,并且还在以每年8%~10%的增长率不断增加),塑料制品使用引起的白色污染,生活场所建设造成的绿地大量减少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不断改变着城市环境,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且这种压力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密集而迅速增大。事实证明,人口越多,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越是显著。只有合理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城市布局,才能保证城市生态的平衡,有利于环境的自动调节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变规模化的城市发展为生态化的城市发展,以及城乡的有机结合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2 道路建筑水泥化
水泥化是现代城市建设最突出的特征之一,道路水泥化、房屋水泥化、管道水泥化……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水泥化不但会严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而且会影响到周边甚至其他地方的生态系统,因为水泥化使得原有生态系统变得及其简单,“城市热岛效应”加强,生态环境变得恶劣,从而造成大量物种困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使原有生态系统几乎崩溃,同时也丧失了对周边以及其他地方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造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3 房屋建筑高层化
高层建筑不仅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综合性污染,建成后也会产生系列污染以及一些难以消除的隐患。专家指出,高层建筑容易形成城市洼地,使高层附近的低层建筑日照量不足,破坏周围景观和生态环境。高层建筑对气流、温度等影响也非常明显,使高层建筑附近的风速、温度等产生明显差异,不利于原生态环境的保持。此外,高层建筑易阻挡视线,易形成内部空气污染和辐射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活。
4 建筑装潢玻璃化
大量出现的玻璃幕墙,大理石、花岗岩幕墙等,虽为城市增添了不少姿色,但随之也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玻璃等材料建成的幕墙所产生的反射是影响视觉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引起光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交通事故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城市垃圾中,玻璃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1%~4%左右,按10万人口小城镇计算,平均年产生玻璃垃圾500~2000 t左右,花岗石、大理石、陶瓷、水泥等建筑垃圾更是一个巨大的数值。这些材料在自然界中无法被微生物分解,也无法被焚烧,填埋过程中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据估计,每堆积10 000 t废物,占地约需666.6 m2),并污染土壤,损害作物,严重破坏填埋场地的生态环境。在发达国家,对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冶,已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因此,合理利用玻璃等装饰材料,减少玻璃化、水泥化和陶瓷化,应是当今乃至今后建筑装磺的发展趋势。
5 排污管道阴沟化
随着城市建设中水泥化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建设档次的不断提高,开放式的排水排污等管道已完全被封闭半封闭的阴沟所取代,阴沟虽能减少污水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也有利于美化环境,但却不利于污水中污染物的自然分解和净化。水体污染物包括氮、磷、硫等元机有毒物,氰化物、砷化物、重金属等元机有毒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无毒物,农药等有机有毒物以及石油等其他污染物和各种有害生物。在污水中存在的微生物有自养型、异养型、需氧型和厌养型等类型,适量的微生物能不断分解污水中的多种物质,如自养微生物能利用光能和化学能来合成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大量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元机元素,从而减少水体的污染。而异养型微生物则能不断吸收并分解有机物,尤其是需氧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更加显著,排污管阴沟化,不利于这些微生物获得光和氧气,不利于污水的生物降解,也不利于污染物的光分解和化学氧化作用。因此,排污管道阴沟化后,应进行相应的后续污水处理,以尽量地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
6 工厂区域集中化
工业迅速发展是城市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标志,为了便于管理和有利于生产,多数发达城市的工厂总是集中于一个区域(如开发区),这种布局是不利于生态调节的。一方面,大范围的工厂区域消弱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另一方面,集中型工业区的污染特别严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巨大,使水体的自净能力、土壤的恢复能力以及生物修复的能力大大下降,易造成生态的恶性循环。因此,合理分布工业区(绿化、农田、水利和养殖等有机结合),合理处理工业污染,是城市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7 农田养殖规模化
城市化建设使城区内大量农田被毁,人口的不断增加又需大量的粮食、蔬菜和其他食品,这就使人们在离城较近的地方不断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但是,目前的规模化种养业,缺乏生态意识,只求索取。比如种植业,由于多数是单一的规模化种植,缺乏生态的合理布局,生态自我调节能力弱,为了提高产量,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长此以往,使原有农田生态被严重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再如养鸭业,多数采用棚屋圈养,使该范围的鸭粪等排泄物严重淤积,造成原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总之,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应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强养殖业的生态管理,力避急功近利的做法,以保证生态的良性循环。
8 绿化品种单一化,绿化范围集中化,绿化目的片面化
城市绿化的主要目的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消除城市建设对环境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现在大多数城市的绿化,高品位和美观总是绿化所追求的主流。这些城市的大多数绿化区都是以草地或灌木为主,乔木的比例很少,而且植物品种单一,绿化范围集中。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越简单,生态平衡的维持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就越容易被破坏,尤如农田生态系统,完全要靠人的干预才能维持原有生态的平衡,如除虫、除草、施肥等,这就很易产生二次污染。另外,广场、公园的绿化与人口密集的住宅区的绿化比例失调,会使绿化的作用大大下降。所以绿化不但要考虑美观,更应根据城市的生态气候类型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局,确定骨干树种,优化乔、灌、草的组合,因地制宜地选择抗污染树种。变单一种植为混合种植,变集中种植为合理分布种植,变品位种植为实用美观相结合的种植,突出绿化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
9 经济意识首位化,生态管理薄弱化
城市化建设较注重经济上利益,较少考虑生态上因素。个别城市的生态管理工作注重形式较多,不够正常化、科学化。比如,冶污本该是一种日常工作,但往往只在“零点行动”、“环境集中大整冶”等运动中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城市规划上,部分管理者不熟悉有关法规,先建后改、建后再拆等现象时有发生,决策上的失误较少深究。另一方面,各职能部门缺乏合作意识也是造成生态管理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把生态规划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注重科学,少搞形式,是减少城市化建设中生态误区的重要途径。
10 人类自我意识首位化
上述各种误区实质上都是人类自我意识首位化所造成的。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一个因素。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人类一直认为自身是地球的主宰者,对周围的环境和生物总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进行建设和改造,并把这些成果作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贡献。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日益强烈地改变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面貌。尽管人类常常获得征服自然的胜利,但是在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人类得到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tag: , 生物知识,生物知识大全,学习方法 - 生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