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门理解性记忆的学科,回归课本是第一位。我们首先可以对教材中的考点内容进行梳理和准确记忆;还可以借助外力去复习,如借助图片资料、文献资料去深化,通过不断变换学习材料,来提高效率;然后通过训练去落实,围绕着考点内容,运用正确的方法技巧解题答题。
除了要夯实基础之外,考生还要学会整合知识框架结构,学会纵向横向的学习技巧,面对繁杂的知识,要边概括边总结,远近相融,中外贯通。比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问题,在考纲中是分布在不同的朝代中叙述的,那么我们在复习中可以自我进行整合:临淄、邯郸等城市的形成;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明清时期南京、北京、苏州、杭州,以及江浙地区市镇等特点。
最后的冲刺期是一个强化、飞跃的阶段。对于基础知识弱的同学,要“三本必读”,读目录、读大事年表、读课文,每天掌握一些,再加上复习过程中各个题目的训练,自然而然就会掌握于心。同时根据考纲的变化,妙用、巧用、活用历年高考题。高考题每年都是稳中有变,不断有新创意的试题出现,(此括号内不是文章内容,来自www.lexue88.com,阅读请跳过),如果仔细研究历年高考题便能发现其变化的脉络,可以预测动向,从而考生可以强化重点地去复习。
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更有助于提高分数,题目类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要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
注意要按问作答。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请列举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给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最突出事例”,本来只要答出“焚毁圆明园”就行了,但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结果因史实性错误而不能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