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课题结题报告“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周行学校的blog

“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周行学校的blog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815  栏目:结题报告
标签:结题报告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周行学校的blog,
                        (2)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准确性。
                        (4)师生交往的衔接。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不但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集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在学生学习上实现三个衔接的研究。
                           
                        (1)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读书。
                        (2)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中学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表达能力上,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感知能力上,重视感知的完整性、细致性、抽象性的培养;识记能力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识记的有意识性和稳定性;思维能力上,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五、研究方法与措施
                        (一)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课题研究的先导是理论学习。研究者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才能开拓出全新的研究领域。据此,我们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校本培训,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经典理论、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习《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我们在学校《教育科研信息》上刊登了《新课程标准》培训材料专辑,全校老师人手一份,进行学习,并举行了学校青年教师新课程理论竞赛。我们还分别邀请了常熟市教育局教科室、教研室的领导来校作了《教科研与新课程》《走进新课程》两个专题讲座。通过学习,教师充分理解了新课程新理念,以指导他们开展教科研工作。为了让学校的这个主课题深入到全校教师的心中,我们将课题研究方案刊登在《教育科研信息》上,并登载教师撰写的课题论文,使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们共同的责任。我们还积极组织开展课题活动和教研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
                        (二)相互听课探讨,了解中小学教育现状。
                        在各学科的衔接教育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小学教师不了解初中教育,而初中教师也不一定了解小学教育。这样,知己而不知彼,其研究往往蕴含盲目性,研究成果也难于推广,研究价值也相应减弱。为此,我们组织小学和初中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分析综合反思,调整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题研究。利用小学、初中同校的优势,每学期我们总要组织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听完后再评析。通过听课评析交流,小学教师了解了中学各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评介方法以后,就能使自己的研究变得有的放矢;而中学教师了解了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就能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优势,充分挖掘的潜力,更好地进行中学阶段的学习。
                        (三)进行问卷调查,掌握衔接存在问题。
                        问卷调查也是大面积了解情况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我们在2002年11月,对小学部教师进行了小学生作业习惯的调查。作业习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因此,学生作业习惯的良好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在2003年5月,我们学校教科室在初中部对21位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撰写了《初中教师所希望的小学教育》专题调查报告。教师们对小学教育提出的希望让小学教师有了明确的学科教育研究方向。
                        2003年9月,初一英语牛津版七A教材的启用,引起了中小学英语衔接的严重脱节。许多中学教师反映,学生的英语词汇极度贫乏,语法知识单一,甚至连基本的拼读单词能力都很差。学生们很难适应词汇量多、课堂容量大、语法知识深的牛津七A教材。怎样解决这一脱节问题?怎样使中学教师更满意送入初一的小学毕业生呢?为此,我们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今后进入初中的想法四个方面,撰写了《构筑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平台》的调查报告,并对症下药,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使译林版与牛津版英语顺利衔接。
                        (四)组织学生竞赛,形成阶段学科评价。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捕捉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形成阶段学科性评价机制。我们多次组织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年级学生的学科竞赛活动。在语文学科中,针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普遍不强的情况,我们组织举行了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学生的语文阅读竞赛,促进语文教师加强阅读教学。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学生的数学竞赛和英语朗读比赛。通过这些竞赛,教师明确了各学科教学的重点,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样,对利于他们的教学。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如全国青少年读写大赛、市读书知识竞赛、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各类作文比赛等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周行学校的blog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