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新闻写作》教案

《新闻写作》教案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183  栏目:写作教学
标签: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新闻写作》教案,

2、 英语新闻一词News,north北方,east东方,west西方,south南方四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苏格兰记者詹姆士在1423年首次使用新闻一词。

三、新闻与新闻报道定义

1、 新闻定义之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之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

2、 新闻是报道;新闻是信息;报道是形式,信息是本质。

3、 新闻学意义上的新闻定义应该表述为: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传达事物最新变动状态的信息。

4、 新闻报道则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传播的新闻。

第二节: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教学目的:掌握新闻本源的概念,掌握教材新闻本源与现行新闻本源概念的区别;掌握新闻要素概念。理解并掌握新闻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范畴。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闻客观事实性与叙事寓意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过程:

一、新闻本源

1、 教材认为,新闻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我们认为,变动的事实是新闻本源。

l 变动的事实:《解放日报》1979年8月12日发表了一篇小消息,报道了公交车在繁华的淮海路冲上人行道的新闻,被评为当年全国好新闻。

l 过去的事实:《南方周末》2003年2月27日陆幸生采访原《人民日报》副总编周瑞金的访谈录《“皇甫平”文章发表的前前后后》

2、 新闻根据:新闻发布的依据与契机,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l 事实性;

l 时效性;

l 六要素齐全性;

l 来源性。

二、新闻要素

l 传播学中传播要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48年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论述了传播结构与功能。在传播的结构上,拉氏提出五个W,即谁(Who),传播主体;说了什么,即(Says What),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即(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即hom),传播对象;产生什么效果,即(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在传播功能上,拉氏指出了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承传三大功能;后来社会学家赖特补充了提供娱乐功能。

l 这里要注意与新闻学中的五个W区别开来,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新闻学的五要素,也有称之为六要素,即在五要素基础上加一个过程要素。

l 新闻五要素并非平分秋色的,有时根据需要突出其中的某一项或二项要素。如:

突出人物因素:

据新华社桂林6月22日电,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天上坐总统专机从上海抵达桂林,进行他中国之行的第四站访问。

突出地点因素:

吐鲁番消息:一向以“火洲”著称的新疆吐鲁番将通过“西水东调”水利枢纽工程解决用水紧张难题。通过该工程,吐鲁番流域内五条河流的水资源将得以平衡,将不再受制于水资源短缺的困扰。

突出事件因素:

成都消息:都江堰鱼嘴工程1300米处将建拦水大坝,2600年前李冰父子心血将毁于一旦。

三、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1、 新闻事实指向新闻的客观性

l 客观性的内涵

选择中立: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超然事外:记者在事实叙述中超越于事外;

零度叙事:记者对事实不作任何评价、不发表观点、看法。


l 如何抵达客观性

完整:西方称为“多维背景材料”;

平衡:对所报道事实,在社会上存在多种或两种对立意见时,报道者应该让各方都有表达机会,且机会均等,篇幅、时间等方面不能偏袒一方;

语言非情感、中性:零度写作;

非价值评断:纯新闻,对国际新闻、经济信息等新闻,完全要超越价值评断,不发表意见,不作议论。

引语运用:大量引用具体材料,引用所采写到的原话,原材料。


2、 叙事寓意指向新闻的价值性

l 叙事寓意的根源:央视1993年5月,一个由体制外从业人员、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和巨额广告共同打造的早间新闻类节目──《东方时空》出台,节目被有意无意地区隔为三个空间:《东方之子》圈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精英;《生活空间》为庶民的平凡、甚或艰难的生活寻求生存的意义;《焦点时刻》沟通前二者(以政治、经济、文化精英的视角对庶民实施「关怀」)。《东方时空》在整体上获得了巨大成功,1998-2000年的年度收视率分别为2.07%、2.11%、1.98%。

一年后的1994年4月1日,脱胎于《焦点时刻》的《焦点访谈》诞生,成为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的又一个中国电视神话,其中1998年年平均收视率为27.48%。换言之,《焦点访谈》成了近1/3中国电视观众每天晚饭后的一项生活内容。

1996年5月17日,作为《焦点访谈》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延伸,周刊型栏目《新闻调查》隆重登场,节目以对「社会的关切」、「制度的建设」为选题的方向,以深度报导的形式对重大社会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和评说,成为央视的一大名牌栏目。

l 现象世界与象征世界:

l 选择的情感性:

l 选择的价值性:

l 选择的认识性:

第三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新闻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理解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问题,新闻客观性、真实性是一人涉及到主客观范畴的概念,必须以哲学方式理解。

教学难点:新闻真实性的主客观范畴;真实性三层内涵.

教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客观性

l 从本源上说,新闻是一种变动的事实信息。但世界的客观并非世界原本的物质状态,而是一种主观认识结果。只能说是接近事实本真面目,而非纯粹物象。

l 从受众上说,新闻是一种客观的叙事信息。知情权与非典,《南方周末》与张文康新闻发布会。

l 从认识论上说,新闻传播是一种复杂、作用于人们认识过程。传播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解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走形。例如晋公子重耳亡命记中关于“土块”的不同认识;再如小小说《街头》故事中传播的走形。一者,新闻本身是经过记者主观选择、采访的结果,必然打上主观烙印。二者,记者的认识水平与能力有差异,新闻客观性取决于记者的认知。三者,记者本身的立场、观点、视角不同,导致对新闻认识结果迥异。

l 因此,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是主观真实基础上的客观真实。

二、真实性

l 新闻报道的主客观范畴;新闻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记者的采访本身就是一个主观过程,有综合、整合、分析、筛选主观性;由于不同记者的立场、观点、视角不同,新闻报道存在着真实的差异。

l 新闻又是客观的,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没有客观事实的真实就没有新闻真实;新闻反映特点决定了新闻是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通过记者对客观事实的陈述,方才能成为新闻报道,其间涉及到一个复杂的主客观、主客体作用过程,因而,新闻的真实是客观真实基础上主观真实。

l 新闻真实性具有客观规定性,其理由有,没有客观事实,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的真实。新闻报道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统一、吻合,否则就是非真实的。而且,新闻永远是第二性的,必须受第一性的制约。

例如,《中华新闻报》2001年7月21日,《不该如此愚弄百姓》报道了西安《百家生活报》在7月9日一版“富平发生一起特大家庭惨案”(肩题),正题为“老母猪吃掉一岁半男童”,副题为“刘老汉毙猪杀妻服毒自杀”假新闻;

三、公正性

l 新闻内容在本质是一种信息,其传播的受众从根本上说是公众。公众是新闻全家人主体,而新闻的客体则是特定群体、公众的利益和社会公共事务,其本体是什么呢?

l 其本体是公众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与态度总和。而这种态度是社会性,在社会心理学上“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情感、倾向性和信念中表现出来。”

l 因此,必须考虑到新闻的公正性。

四、全面性

五、时效性

六、立场性

l 新闻立场性实质上应该表现为新闻内在的价值性,即公共伦理、自由人权等基本理念。

l 立场不同完全得出不同新闻效果,如对蒋介石去世这一新闻事实,1975年《人民日报》在一版下角发表一则短消息,不足百字,题为“蒋介石死了”,很客观,字体也很小;台湾《中央日报》则在一版发一大字标题新闻,详尽介绍了蒋的生平。何也?立场不同而已。

七、艺术性(技巧性)


第二章:新闻报道的体裁

第一节: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

教学要求:了解文章体裁概念和文章体裁演变的历程,从而了解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历史。

教学难点:新闻报道体裁演变的具体时限不清楚。

教学注意:略讲,1学时

教学过程:


一、文章体裁概念:

l 文体,就是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与模式。

l 文体划分:

三分法:黑格尔《美学》叙事类、抒情类、戏剧性;

四分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五分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

l 文体具有演变历史进程:

《诗经》四言诗;

汉代五言诗;

南北朝律诗(四声五病)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五四新诗


l 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


上一页  [1] [2] 

,《新闻写作》教案
《《新闻写作》教案》相关文章

tag: , 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写作教学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