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身,照旧是母亲,在大厅、厨房间来回地走动,小心地把食材都放在锅边,熟练地准备好其他调料。不久,母亲就把热气腾腾的早餐,端在桌上。这时候,父亲又吃得比较急,这早已成为父亲的习惯。母亲就在一边用和缓的语气提醒道,不要烫着了,慢点吃!而我此时正惊喜地发现,母亲又想出了另一种做早餐的方法,蛋炒饭闻起来很香,我便兴致勃勃地尝起来……
这样的场面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它简单、亲切、温暖。
概括和演绎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注意到,原来的一段文字被演绎成了二段。且原文写早餐,一笔带过,这就相当于进行了概括;修改文详写了吃早餐,等于进行了演绎。学生写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不懂得概括和演绎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例子应当比较恰当地诠释了二者的区分于关联。学生往往在该演绎的时候进行了概括,该概括的时候进行了演绎,由此导致中心不明确或转移。
我们要记住,任何一件事,甚至一个细节,既可进行概括,也可进行演绎。上文就是例证。当然,这当中的转换,需要通过反复思考与实践,才能有较大的改观。如果留心,我们还将从上例中看到,修改文中的第二段,就是一个概括的过程。因为演绎时,只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没有涉及主题的字眼,如果没有议论或抒情笔墨加以点染,前文就显得零散,使读者看不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来。议论本来就是用来发表观点或见解的表达方式,而抒情则是传递情感的表达方式,改文中的第二段,议论兼抒情,很明晰地让读者明白,作者最想表达什么。概括的文字,在形式上是缩略,在内容上则是总结与升华。所以,概括能力对于集中体现主题意义重大。
对于中学生而言,写作中既需要局部的演绎,也需要局部的概括。平时做阅读题时,我们常说,文章的首段,每段的首句,往往总起,其实就属于概括了;文章的末段,每段的末句,也是如此。写作时,大概也是这个原理。有了局部概括的习惯,可以较好地控制走题问题。一旦在写作中发现局部概括的内容和主题不符,就要考虑扭转主题或掉头的问题了。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写作时容易偏题,也有家长指出孩子写作时经常涂改,卷面很糟,于是提出,能否让孩子写前充分思考,构思成熟再动笔。这个意见当是不错的。按照传统的做法,老师们一般要求学生先拟好提纲,再提笔写作。但是话说回来,如果孩子写前就有成熟的提纲,那么他的概括力当已成熟了;而如果拟好了提纲,却还是无从写起,则又见得提纲只是形式了。
根据个人的写作体验,我从过去到现在,写东西时从不写提纲。可能有人会说,那你恐怕也打腹稿。也许如此。不过,何以解释我经常边写边对下文有新的灵感?
我个人在写作方面,是以内容主导的,一般让孩子自由抒写自己的体验,写完以后,再按照考试要求讲我们存在的问题,如何改善。如果学生所写文章不合考试要求,但又有某方面的价值——一般而言,学生的文字展现了学生的成长经历,都有价值,我都会尽量保存,就当平时的随笔,存在自己的文档内。我想,在孩子自由抒写的前提下,再让其反复修改,培养学生写作的意志力,只要孩子能坚持下去,总是能看到可观的进步。等孩子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提纲就不用形式化了。
目前为止,我的学生都会对“真情实感”较真,因为我对之较真。有的同学坚持修改了二个月的作文,能做到具体地呈现文章内容,尚不能很好地把握详略问题;而坚持了大半年的同学,就剩下文末升华文章主旨问题了。
真情实感,关乎写作动力;而概括与演绎,则是修改时的核心技巧。应该说,只要教会孩子写真情实感,让孩子不断体悟概括与演绎问题,孩子的写作能力无疑会不断提高。
tag: 作文 , 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