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谈作文教学中的教师引导问题

谈作文教学中的教师引导问题

11-07 14:58:54   浏览次数:460  栏目:写作教学
标签: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谈作文教学中的教师引导问题,

谈作文教学中的教师引导问题

江苏    陈美侠

内容摘要:考察中学生的作文,虚情造假现象严重,且写作模式化,缺少激情,缺少创新。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指导的过程中,方法欠妥,甚至是误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写作思维的引导忽视创造性,走向模式化。第二,范文阅读的引导忽视整体的感悟,流于局部的语段分析。第三,选取材料的引导忽视活材料,学生流于被动表达。出现误导现象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教师对写作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

关键词:学生作文模式化、教师引导的误区、误导的根本原因

学生能否写好作文,与教师的引导关系极大。考察目前中学生作文教学的现状,一些教师的引导方法值得商榷,有些方面甚至走向误导的歧途,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首先,写作思维的引导忽视创造性,走向模式化。

写作思维的训练从根本上讲是创造思维的训练。从历史上看,许多优秀的文章作品都是作者独立思考的结晶,即使是同一题材,由于渗透了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和生命的活力,亦各领风骚,互不相同。仅以当代为例,杨朔的《樱花雨》与冰心的《樱花赞》,余秋雨的《三峡》与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虽题材相似,但主题与风格殊异,无不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独创性。综观目前中学生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总体讲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升学率、排名次等规定已把大多数语文教师牢牢地绑在了考场作文的战车上。为了提高升学率,引导学生背范文、背素材、记模式,无所不用其极。作文变成了材料的大拼盘,全文写几段,每段写什么,皆有一定之规。其结果,学生的作文变成了新八股,写作思维走向了模式化、套路化。缺少创新,缺少活力。文章不能系统而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浮泛造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学生体会不到创造带来的愉悦,亦失去对作文的兴趣。

写作思维的模式问题,古人曾经讲过“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写作有模式,但“定”而不死。“体有万殊,物无一量”,作者的思维可在“文体”的大范围内任情而作。独特的思维路线往往是文章出新的重要因素。怎样使学生找到能充分发挥主体情性的“路”,是语文教师引导工作的关键。英国的作文教学要求教师指导的重点放在构思阶段,要考虑如何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这是教学的关键。道理很明白,学生不可能写好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作文是按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感情、记忆、经验、词汇等)创作成的,那么每个人想写的东西千差万别,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必须在引导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多变,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情思活跃的写作情境中去,做到流转自如,文气贯通。

第二,范文阅读的引导忽视整体的感悟,流于局部的语段分析。

我们不能忽视优秀作品给学习者在各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自梁萧统编《昭明文选》以来,历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范文在写作教育中的功能。杜甫讲“《文选》烂,秀才半”,突出强调了涵咏佳作对自己写作能力提高的作用。在当代中学作文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在阅读中领悟其个中三昧,的确会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就目前的作文教学而言,范文的效能远未达到这一步。作文课往往是配合单元教学展开,每一单元中的课文大都是精选的同类文章佳作,这并没有什么坏处,问题是文前文后的提示和思考题出得太多、太碎、太怪,从字词句分析,到划分段意,到关键词,主题句、线索句,到总结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应有尽有。教材是这么安排的,教师要服从教材,也只好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倾心耗力,如此下来,一篇美文便被肢解得鸡零狗碎,什么语言的意味、美的意境、结构的完美早已烟消云散。留给学生的是一道道望而生畏的练习题,疲惫不堪地走出题海,剩下的不是共鸣,不是美感,而是厌倦。

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应该说是我国作文教学的优良传统。阅读教学陷入误区,问题在于现代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更在于教师教学中引导方法。写作需要想像,想像力的丰富要靠启发,靠人的感觉器官的敏感性。如何结合阅读解放学生的五官,唤起学生的想像力,诱发学生写作的灵感,使阅读活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值得教育界同仁认真探讨。

第三,选取材料的引导忽视活材料,学生流于被动表达。

写文章如同盖大楼,需要以材料作基础。但它与盖楼的不同在于,后者要求材料规范统一,而文章却要求材料新鲜独特,具有时代性。它可以来自书本,但更多是来自现实生活。只有作者亲身体验到的活材料,才容易与众不同,才容易打动人心。因此,语文教师应着重引导他们注意身边的活材料,积极主动地去捕捉自己认识到的生活,这样才真实,才有个性,作者才有参与和创造的乐趣。美国中学作文教学把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实践所写的记叙文作为首选内容,其良苦用心也正在于此。然而,在一些中学,“作文选”成了学生学习写作的万有宝库,作文辞典、范文大全应运走红,一些教师甚至把它们看作是写好应试作文的捷径,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背例文、写模仿文、拼凑文,学生像搬运工一样机械地把其中的事实材料、点题“妙句”颠来倒去,“对号入座”,在这种被动的表达驱使下,哪里还有发现的乐趣,哪里还有主动表达的热情,学生作文雷同也就不足为奇。

围绕创造性表达进行选材的引导,让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笔者认为,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表达之前,要首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去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不会写出有独创性的文章。因此,应该把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作为最根本的愿望加以保护和鼓励。为了启发每个学生写自己愿写的东西,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看图画、读书、听音乐、看戏剧等方式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示和素材,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唤起对生活的兴趣,引导他们想说想写,而不是杜撰。这是决定一篇作文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就像日本教育家金子彦二郎说的:“真事是最好的修辞”,再也没有比真实的事实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感人的了。

中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误导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角度看,似乎是缺乏科学的启发式的指导方法,但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教师对写作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写作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决定了它在思维和取材上的个性和创新性。如果把它仅仅看做是一种升学升级的“七巧板”式的拼凑技巧,作文就失去了激情,失去了欢乐,学生对作文的畏惧与苦恼也就相伴而生,假大空的文章亦难以杜绝。改革开放的时代拒绝人云亦云的庸才,作文教学如果能把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作为出发点,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让学生重视自己的思考,增强主动表达的热情。多为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机会并给予科学的指导,学生的创造潜能就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前苏联的拉德任斯卡雅曾在《苏联的作文教学》一书中把这种能力分解为审题、立意、聚材、用材、修改、表达、择体等七种,这在我国的作文教学体系中早有具体的体现。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能力决不像耕地拉车那样富于操作性和技巧性,选材也好,构思也好,它实实在在地又与作者的品格修养结合在一起,。而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余秋雨先生说过:“素质教育不能光从方法论入手,人品人格才是素质的主干。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于人格。所以,文化素质教育最终还是人格教育。”联系近几年中学升学作文中的虚情造假现象,我们不能不对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写作能力是作者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的引导在学生写作中具有方向性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且不可对自己的工作等闲视之。写作是什么?写作的规律在哪里?如何引导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品质,写出时代所需要的真善美的佳作?这是我们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思考的大问题。


,谈作文教学中的教师引导问题
《谈作文教学中的教师引导问题》相关文章

tag: 教学  作文  教师  , 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写作教学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