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语文辅导经典篇目诵读

经典篇目诵读

11-07 15:03:32   浏览次数:400  栏目:中考语文辅导
标签:中考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经典篇目诵读,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6、《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洁白的织女盼你。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儿,梭儿札札不停地穿过布机。整日整夜她织不成一段布,相思眼泪如雨珠点点滴滴。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点点距离。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彼此相望不语聚不到一起。

7、晚春作者: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背景】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赏析】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7、《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听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今译】在小楼上卧听一夜风雨,到了天胆,深巷中传来听卖杏花的声音。

【赏析】这是陆游六十二岁在临安所作。诗句写了江南的春夜,通过杏花春雨表现了临安的独特风光。这一联妙在“一气贯注,生动有致”(朱东润《陵游选集》)。其上下句不是孤立写两事两景,而是互相承接,写事物的前后关连,在诗律中称之为“流水对”。正是这一夜淅沥的春雨滋润杏花开放,明朝小街深巷才有杏花叫卖。此联意境清新,富于美的意蕴,但联系全诗看,亦有情春感世之意。故清人舒位《书〈剑南诗集〉》云:“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士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居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世情既然如此浇 薄,何必出来做官?所以下句说: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里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呢?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湖上寓居杂咏-----(宋) 姜夔

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作品注释

〔1〕湖上:杭州西湖。〔2〕披披:散开的样子。浦:水边。

〔3〕“青芦”句说青翠的芦苇夜间临风发出一种肃杀的声音。吟商:吟唱一种商音。商, 古代五音之一,《礼记•月令》:“孟秋之月(节)其音商。”故秋风又叫“商风”。

〔4〕“平生”句说我平生客寓各地对漂泊江湖的滋味最有体会。

作品赏析: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是诗人寓居杭州西湖时所写的组诗,姜虬录白石诗词年谱定为宋宁宗庆元六年庚申(1200),时姜夔四十六岁,政治上落魄失意。以隐居为志的清气,正是这组《杂咏》的基调。姜夔笔下的西湖清幽恬淡,性格使之然。范成大谓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明人张羽《白石道人传》曰:“(姜夔)性孤僻,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谐,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星月满垂,朗吟独步,每寒涛朔吹凛凛迫人,夷尤自若也。”

其一写秋思。夜凉如水,西风、落叶、虫鸟悲鸣,各种凄清的声音在夜空中响起,勾起了诗人心中纠结的百般滋味,其中夹杂着隐沦江湖的清苦况味。写荷叶、青芦,不著色相,映衬心境凄清。

桃花溪

作者:【张旭】 年代:【唐】  体裁:【七绝】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1、飞桥:高桥。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评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

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

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经典篇目诵读
《经典篇目诵读》相关文章

tag: 经典  , 中考语文辅导,中考语文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 中考语文辅导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