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自幼追求功名,曾游学长安,年近四十仍应进士不第,只好于新年之时回到家乡,遂作得一首《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惟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中描写诗人年已四十而未出仕的无奈和伤感,但他并未耽于此忧,而是在舒适逸乐的隐居田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志趣,在与老农牧童恬淡的耕作中享受到五谷丰登的乐
微雨夜行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古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注释译文】秋天阴云密布,夜晚略微感到寒气。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
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简单二十个字,不仅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他的一生也是遭了两次大蹭蹬的——赐金还山与长流夜郎。花遭两次重阳,人遭两次重伤。语甚平淡,而意却深远,好象在对自己唱安眠歌了。”
苏轼的《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翻译:袅袅东风,在皎洁的月光下徘徊。香雾朦胧,依稀可见远处的亭台。海棠花沐浴在月色之中,温柔而可爱。月儿西移,爬上回廊,我点燃红烛把娇艳的花儿照亮,别让她匆匆离去,留我一世的惆怅。
赏析: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
《人日思归》
【南北朝】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作者简介: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历仕北齐、北周及隋,后为隋炀帝妒其诗名所害。诗与卢思道齐名。有《薛司隶集》。
[注释] ①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归:回家。薛道衡在隋文帝开皇四年(584)的岁末出使南方的陈朝,这首诗就写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七。
② 入春才七日:正月初一为春节,所以称人日是入春刚刚七天。
③ 落:落(là)后。落雁后:落在大雁的后面。 ④ 思:对家乡的思念。
[解说] 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己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临平道中
作者: 道潜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注释:【按】蒲草在风中摇摆,叶片轻柔,蜻蜓栖息难留。据说苏轼很赞赏,曾刻于石上。画
【临平】今浙江杭县临平镇【蒲】水草名【猎猎】风声【不自由】不能随心所欲
这首诗是宋人道潜从苏州回杭州,途经临平山时所见初夏景物有感而发,壹路上藕花盛开,风光旖旎,才诗意盎然,从自然景物入笔,前两句,描写富有生命力的菖蒲被风吹得荡漾曼舞,蜻蜓想落下来休息壹下都不可能,因为蒲叶处于动态中,蜻蜓不能立足,只能飞上飞下,不能如愿。在这里,蒲叶和蜻蜓诗人给予他们壹种灵气,使他们互相嬉戏。“不自由”三个字,又把蜻蜓不能随心所欲立足的场景描绘的活灵活现。第三句,不仅仅把时间地点进行了交代,而且把读者的视野从微观引向宏观。第四句,用更大的视察展开了壹个秀丽、风光、多彩、灿烂的巨大画面,如诗如画,藕花的无数,蜻蜓曼舞,蒲叶在风中的摇晃,无处不在代表着壹切鲜活的生命。借此暗示读者,自然界的景物是多么的千姿百态,它们又有无穷大的恒久的灵动性。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古诗今译】登上咸阳城楼,凭栏眺望,眼前芦苇苍苍,杨柳飘拂的景象,仿佛象是记忆中的一个水上汀洲,心中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狂风吹满城楼,一场山雨就要到来。飞鸟栖息,秋蝉长鸣的荒草杂树丛生的地方,原来是秦、汉时的旧宫苑。世事沧桑,当年的秦、汉都城,如今皆已成为古迹,只有悠悠的渭河水依然彻夜东流。
许浑: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遂为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公元832年(文宗大和六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中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4]
这首诗写的是在咸阳城头登临远眺所引起的感慨。古诗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整首诗都不错,且不乏名句;也有的整首诗很难说多么好,但某些句子却写得很精彩。许浑的这首诗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诗人起笔直接书写怀乡之情愁,定下了全篇的情感基调。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起笔直入乡愁,是有原因的,其一,诗人长期远离家乡,宦游长安,而今登高望远,思乡之愁难免袭上心头。其二是眼前的“蒹葭杨柳”与记忆中家乡的“汀州”惊人的相似,这便是触景生情。从句法上看,后一句与前一句的“万里愁”又有因果关联。眼前茫茫的秋水,苍苍的芦荻,摇曳的杨柳,都是极易引发乡愁之景,因此,“一上高楼万里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联写了登楼时环境的变化,云起,日落,山雨,山风,同时也交代了登楼的时间。这里既是写实,又是在表露诗人此时的某种特殊感受。“山雨欲来风满楼”既是自然界中人们十分熟识的规律,又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或政治局势的体验。诗句描写动感鲜明,意象生动,含蕴丰厚,不愧为千古传送之绝唱。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这一联写的是秦、汉两朝故都的现实中荒凉颓败的景象,字里行间有流露了诗人的伤感。昔日富丽堂皇的两朝故都,如今已杂草丛生,树叶飘零,成了鸟儿的栖息地,成了蝉儿繁衍生息、尽情鸣叫的乐园。面对这世事沧桑变换,朝代兴衰更替,诗人感时伤怀,吊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
,经典篇目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