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参见《战国策·楚策》。战国时代有一位射箭技术很高的人名叫更赢,有 一次他和魏王站在一起,看见天空飞过去一群鸟,就对魏王说:“我只要拉一下虚弓,扣一下弓弦,就会把鸟射下来。”魏王听了有点不信,恰好天上又飞来一只孤雁,更赢立即发了 一下虚弓,大雁就掉了下来了。魏王一面感到惊奇,一面又称赞更赢的射箭技术。更赢解释道:“这个鸟飞得慢,叫得悲,是因为受伤,失了群。由于它创伤未好,惊心未去,所以听 到弓弦声就掉下来了”比喻受过挫伤,再经不起惊恐、打击。
此外,象“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杯弓蛇影”、“指鹿为马”、“南柯一梦”、“ 嗟来之食”、“鸡鸣狗盗”、“食言而肥”、“破镜重圆”、“此地无银三百两”等,也是一些故事。
三、摘取和节缩作品语句
我国丰富的古典作品也是提取成语素材的重要源泉之一。现在我们仍在使用着的成语,有不少是从那里边来的。其中有的就是古代诗文中的原话,有的是古代诗文中一两句话的缩写,有的经过演变而成。例如:
“老骥伏枥”——出自曹操诗《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枥, 马槽,养马的地方。意思是说老了的良马,虽然伏处于马厩里,仍旧想去跑千里的远路。后比喻老年人仍有雄心壮志。
“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此治力者也。”佚,同逸。意思是养精蓄锐,休整待机,给来犯的疲劳之敌以迎头痛击。
“集思广益”——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中有“集众思,广忠益”一语。现用“ 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得出比较正确的意见。
“青出于蓝”——参见《荀子·劝学》。原文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靛青; 蓝,蓼蓝,草名,可做蓝色染料。靛青是从蓼蓝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也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掉以轻心”——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有“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 一语,讲他写文章时,特别注意文章所要陈述的道理,从来不敢轻易有所摇摆。现用“掉以轻心”指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讳疾忌医”——参见《周子通书·过》。原文是“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 宁灭其身而无悟也。”意思是隐瞒疾病不去医治,引申为害怕别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
“逃之夭夭”——《诗经》里有句诗:“桃之夭夭”。意思是桃树长得很茂盛。因“桃”和 “逃”同音,于是借用过来,就说成了“逃之夭夭”。意思是逃跑了。
还有象“先发制人”、“吹毛求疵”、“老马识途”、“后来居上”、“煮豆燃萁”、“亡 羊补牢”、“翻云覆雨”、“口蜜腹剑”等等,均出于古代诗文。
四、来自民间口头流传
桃李不信,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唐书·五行志》:“咸通时童谣曰:‘头无片瓦,地有残灰’。”
投鼠忌器——《汉书·贾谊传》有“……谚里曰:‘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喻也。” 孤掌难鸣——原有谚语“单丝不线,孤掌难鸣”。《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中写有“单丝不成线,孤掌岂能鸣”之句。
改头换面——唐·寒山《诗三百三首》第二百一十三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后 来宋朝皇NFEA1年间有民谣:“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
此外,象“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水到渠成”、“人云亦云”等,就是宋代以来群 众口里常说的成语。
但民间口头流传的成语,大多数是来历不明,无据可查的。例如下面这些就是在群众中流传开来的:
五、来自外民族语言
有些成语来自外民族语言。这也是历史上我国人民与外民族、外国人民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一份收获。这些成语,有的是照原样直译过来,有的则经过改写,它们现在一般都还在使用着,只有个别不宜用了。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佛经,例如:“不可思议”、“一尘不染” 、“五体投地”、“功德无量”、“昙花一现”、“现身说话”、“阿弥陀佛”、“顶礼膜 拜”、“想入非非”、“回头是岸”、“味同嚼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火中取栗”、“象牙之塔”这两个成语都是从法语翻译过来的。前者是个寓言,比喻受人利用,干了冒险的事却徒然吃苦,得不到好处。后者比喻知识分子脱离现实生活的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