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总结、吸取上届经验和教训,更好抓好新一届五年级和九年级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不定期召开毕业班任课教师、班主任会议,及时了解和监控教学质量状况和教师及学生的思想情况,分析校内外的教学信息和动态,为明年的毕业考和升学考作好积极准备。
⑶加强对薄弱年级、班级相关薄弱学科的监控和指导。
3、以特色课程建设为引领,进一步探索各类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⑴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改进中小学基础性课程课堂教学的若干意见》,同时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研读各年级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并能依据学校和学生特点对课程标准的相应市标进行相应增减,确定适合本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实现基础课程在学校内的校本化实施,以实现教学的真正有效。
⑵依据《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教学指导意见》,决定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初,设置4周的学习准备期。准备期的课程设置主要由学科课程和学校综合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着重围绕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综合活动重点围绕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师生交往等。
⑶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了更好协调和规范中小学上课时间之间的5分钟差异,充分发挥一年级各课教师的力量,创编一年级课中操,调节学生身心。
⑷抓住“二期课改”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和学校陶艺校本系列课程开发应用为契机,进一步调整、完善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整合的新型课程设置模式,同时通过不断调整考核机制,激发教师潜能的开发,进一步拓宽“拓展课程、研究课程”的课程开发思路,提高学校的教学效能。
⑸进一步拓宽思路,更好得推进、拓展我校校本课程及相关活动的开发和开展,充分挖掘陶文化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
4、加强对“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研究,加强“两纲”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结合11月中旬区“新基础教育”准基地学校建设中期评估,在全校开展新一轮“新基础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活动,促进我校在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学生工作等领域开展全面、扎实、深入的研究。上半学期学校将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与“新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相结合,帮助青年教师实现对“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新认识;同时依托“纪王片”五所学校联动优势与兄弟学校相互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学生教育等工作效能,争创“新基础教育”优秀学校。
作为区“两纲”教育示范校,始终以《闵行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引,学习《若干意见》,并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意见》要求,要求全校教师在撰写教案之时要深入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将两纲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真正实现智育和德育的高度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三)教科研方面:在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团结课题组成员,努力做好“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创建学校文化特色的实践研究”区级课题的实践探索。
积极配合教导处对各教研组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积极参与行政听课,共同探讨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方法,让先进的理念扎根于课堂教育实践中。
(四)其他常规工作:
1. 不断开发、加强学校特色自主拓展活动、鼓励各项学科竞赛的开展,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以更好得激活学生学习潜能;
2.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应用。
⑴充分利用“区教学质量系统”和“区学业网”等资源,更好的分析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⑵在骨干教师和成熟型教师中推广电子化教案,减轻教师负担,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反思和重建,以便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
⑶充分利用学校数字化办公系统创立学校教师教案和课件的资源库,为教师间进行无障碍的资源共享提供条件。
3. 建立家校互动的有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社区的联系与沟通,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
4.重视体卫艺科工作。贯彻“把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方针,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校卫生标准化工作为重点,利用基础学科教学和拓展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在“艺术合格校”的验收合格的情况下,针对标准照准差距,切实查漏补缺,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科技文艺楼的资源为学生服务,更好提升学校艺术品质,争取向“艺术特色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