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比诱导法。
当费某出现情绪障碍而表现出各种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以用好的行为榜样与其行为对比,使其好胜心和自尊心受到刺激,从另外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从而主动终止不良行为。例如:在一次搭建“迷宫”活动中,费某与其他小朋友在障碍的设置上产生了分歧,而非常恼火,就把已搭好的“迷宫”推倒,这时,我们有意地说:“圆圆他们这一组一起努力,很快就要完成了。他们合作得真好,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得第一!” 通过让他与其他组进行比较,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后果,从而主动终止自己的不良行为。
3、冷却消退法。
像费某这样的“好孩子”常常在他们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任性行为时,教师或父母把道理讲清后,如果他们还是无理取闹,就不必喋喋不休地重复,在他们情绪平静时再讲道理,让其明白这些任性的行为并不能使大家妥协,是毫无用处的。
4、家庭配合法。
教师把实施的内容和方法,经常通报给家长,和家长沟通,共同研究实施方案,使家长在实施中发挥作用,共同配合使实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针对费某缺乏与同伴合作、协商的能力这一点。教师及时与家长交流,提高家长对同伴间交往重要性的认识,使家长积极为他创设交往的气氛,布置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使他在交往的实践中吸取同伴间相互合作、协商的经验,不断产生合作的兴趣,提高协商的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现在费某
在来园离园时,向爸爸妈妈使性子,发脾气的现象已经没有了。在幼儿园的活动中,能与同伴进行协商和合作。当别人指出他的缺点时,也能接受,并改正。现在,小朋友都喜欢和费某交朋友,爸爸妈妈也说,费某比以前懂事了。
(一)结论:
1、要让有情绪障碍的“好孩子”形成对教师的信赖关系,这是指导该类幼儿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具有实效。
2、实施前,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的实施目标,目标的设定要从易到难,从幼儿容易做到的到不容易做到的,循序渐进。
3、形成“好孩子”情绪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家庭的,也有来自于幼儿园的,所以,家长和幼儿园应密切配合,方法态度一致,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议:
“好孩子”的个体差异大,因此产生情感障碍的原因和种类也是不尽相同,我们在操作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办法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用简单的教条式的方法去对待孩子的问题,而应让孩子通过参加各种主体活动、集体讨论、同伴合作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知对错,以强化意识,内化素质。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幼儿会出现反复现象,例如任性、乱发脾气等。这时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对待,教师一定要按照“积极诱导,顺其自然”的原则,掌握和参与活动的速率。要让幼儿有适应的时间,但是对他的要求不能妥协和迁就,使其的行为在逐步的巩固中进行强化。
参考文献:《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
《幼儿心理学》
《学前教育》2003年第11期
&
(1] (2] 下一页
tag: 幼儿园心理健康,幼儿园心理健康教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管理 - 幼儿园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