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青铜文明;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通过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的讨论,培养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的能力。
通过司母戊鼎出土的叙述,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学习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使学生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以司母戊鼎为例,探讨夏商周青铜工艺的高超。
教学过程:
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始社会,回忆一下当时人们使用的工具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木、石、骨、陶器
传说大禹治水以后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并铸造“九鼎”代表中国的九州。
禹的九鼎是由什么材料铸成的?
青铜器
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学会铸造青铜器了?
原始社会的末期。
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出土的饮酒器具“乳丁纹平底爵”距今约3600年,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具,证实夏朝的青铜工艺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到了商朝,我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已经十分高超,商朝进入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2)下面给大家看一件宝贝。(出示司母戊鼎复制品)
下面我们就以司母戊鼎为例,探讨夏商周青铜工艺的高超。
(3)以世纪宝鼎导入。
这是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中国送给联合国的生日礼物——世纪宝鼎。大家知不知道世纪宝鼎实际上是中国哪件文物的复制品——司母戊鼎。
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为什么中国赠送司母戊鼎的复制品给联合国做生日礼物?
鼎是代表和平、发展和昌盛的吉祥物。中国把司母戊鼎的复制品送给联合国,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这节课我们就回到三四千年前,来领略一下我们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
出示课题。
出示司母戊鼎复制品。
首先我们就以司母戊鼎为例,看看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找一个同学做解说员,给我们介绍司母戊鼎。(它究竟有多大,多重,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怎样铸造出来的)
1、材料
青铜和铜有什么区别?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制成的,它的熔点比铜低,但硬度比铜大。
2、大小、重量: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3、出土: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鼎,它的发现也是非常有神奇色彩。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大举侵略中国。大鼎出土的消息传出后,日军派人四处搜寻,并出重金购买。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文物,当地群众再次把它深埋起来。1948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立即引起轰动。司母戊鼎的复制品(世纪宝鼎)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现已被联合国永久收藏。(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
4、铸造
铸造这个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这么多人是怎样组织起来的。(这么大的鼎是怎样铸造出来的
出示《司母戊鼎制作想象图》,图中有哪些人,他们的身分,他们在从事哪些工种?
从图上可知,有的人在把铜、锡、铅这些矿石熔化成青铜溶液,有的人在观察火候,有的人在传输铜液,有的人正在往模具上倒铜液,中间有两个人在指挥,四周有许多士兵在监督。
由此图可见,当时参与铸造司母戊鼎的人很多,规模相当庞大,并且每个人的分工非常明确,生产有条不紊的进行,反映当时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也很高。
5、用途
鼎是祭祀的时候装供品用的,商周时期,人们非常迷信,很次有重大事件,都要占卜或祭祀祖先,请示神和祖先的意见。“司母戊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所铸的鼎。
6、花纹
在司母戊鼎的四周,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纹,大家仔细观察这些花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花纹代表什么含义,能够把这么精美的花纹铸造在青铜器上,说明青铜铸造的工艺如何?)
神秘的花纹体现祭祀的庄严和神圣。这些花纹铸造的十分精美,充分体现了商朝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
除司母戊鼎外,学生举出其它夏商周的青铜器。
看看下面这些青铜器的用途。
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种类:酒器、食器、武器、乐器、礼器,以及生产工具。
出示三星堆出土的文物,
这些文物引起了世界轰动,不仅吸引了大批国内的研究者和参观者,这些文物还到世界各地巡回展出,许多世界名人,包括日本天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微软总裁比尔盖茨都到场参观。他们都对这些精美的文物赞叹不已。
为什么中国的“三星堆”的青铜器引起世界各地的人们广泛关注?
出土文物多、精美,人们形容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是遍地的金器、玉器、青铜器和象牙。可以说这些青铜器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出土地点:四川成都,这是盛行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我们把它称为“三星堆”文化。这说明除了中原地区外,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文明也是非常繁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