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读]
小学文言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然而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完全不了解,妨碍了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尝试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教学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学弈》一文,即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再读文言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的想法有两点、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2、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这样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对读触摸——研读感悟——对比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文白对读,触摸文言文
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辨别语言的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首先要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一开课,我就以读、说译文故事的方式导入,然后再给学生读文言文原文,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烈的“阅读期待”,他们急于去领略文言文的风采,急于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已对学生引发了对文言文的感悟。接着是文白对读,感知文本大意。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指出:要把读通课文视作新课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范式要素之一。读通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目标人人必须达到的“下限”,是文言文教学的“底线”。课中,我在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的环节上展开了多层面的指导,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多种形式反复读书,又对学生是否读通课文做了检查,还能针对学生读错之处作顺学而导。这样,学生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初步领悟文本内涵,为进一步探究和赏析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二、引领研读,感悟文言文
萨特说:阅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寻求语文阅读指导与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研读的引领,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为读书路径,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使学生在体会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凸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本色。
三、对比交流,发现文言文
著名教育家曹明海指出: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文言文教学必须发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文言文本身的特质,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
教学中,在反复研读、对比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就“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进行探讨,通过强化对比,使学生对文言文的特点、韵味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
总之,本课整个教学主要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进行,遵循了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重视培养了学生体验探究的能力,在探寻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范式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个人简介:
黄焕程,男,1974年5月出生,1994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教一级教师,广西园丁工程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优秀教师。现任教于广西隆安县乔建镇中心小学,担任教务处主任。有10多篇论文荣获国家、自治区、市级奖励,其中论文《当前农村山区小学教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学会主办的“2006年中国教育系统年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创造杯”全国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入编《2006年中国教研年鉴》一书。
本站(www.lexue88.com )友情提醒:搜索更多相关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赏析:此为第三回合:探“日”。王老师的问题设计富有艺术,如“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这一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口头表达和思维训练的欲望。他们在畅所欲言中探究了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地球远,什么时候离地球近这个令两小儿争辩不休的问题。本是枯燥难懂的知识,却被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此乃问题设计之巧妙,王老师引导、点拨之高超。本课最后安排的小练笔,不仅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得天衣无缝,而且彰显了学生深邃的思想,多元的个性和活泼的语言。孔子的智慧,两小儿的智慧,学生的智慧和教师的智慧交相辉映,奏出一曲动人的智慧之歌。
本站(www.lexue88.com )友情提醒:搜索更多相关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文白对读:小学文言文教学范式探寻——《学弈》一文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