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祁黄羊案例与评析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418次 栏目: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祁黄羊案例与评析,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祁黄羊》案例与评析
案例:
本文介绍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理想境界.文中共有三处写到关于祁黄羊的想:
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2,看来只有祁午才能担当此任了. 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3,……我压根儿就没有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前二次的想了想,郑重和想了想,又郑重,引发学生的想象,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掩藏于表面之下的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
师:祁黄羊在想什么 为什么要郑重地说
生1:祁黄羊在想朝中谁可以担此重任.
生2:祁黄羊也应该想到解狐也曾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杀父仇人是让人不会忘记的.
生3:祁黄羊的心里很矛盾,到底举不举荐解狐呢 一面是血海深仇,一面是国泰民安.他在彷徨,结果想到了国家的利益,他舍小家,为大家.还是选择了举荐解狐.
生4:我给大家补充一下,前文悼公也说了,中军尉的职责重大,决定人选的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祁黄羊前思后想经过了艰难的抉择,所以才显得很郑重.
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巩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然读得惟妙惟肖.有了对第一想的理解,第二想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
生1:祁黄羊可能在想,我举荐儿子祁午会不会有人说我偏心眼呢 可是,转念又想,解狐死了,除了祁午以外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呀!为了国家,我只能举荐了祁午.
生2:祁黄羊很慎重,也很无奈.但他别无选择!
正当学生们说得正浓的时候,一位同学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生:我觉得祁黄羊什么也没想!课文中祁黄羊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悼公吗:......我压根儿什么也没想.(第三想)
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我也感到很意外.这是我课前没有注意到的情况啊!稍作思考之后,我又把球踢给了学生,引导他们以祁黄羊到底进行没进行思想斗争为题进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共分成三派:
1,祁黄羊当时真的什么也没有想.
2,祁黄羊举荐人才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但是最终, 公战胜了私.
3,压根儿没想的想的意思是计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想.
紧接着,学生又围绕各自的观点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论证,辩论.其中尤以持观点二的同学的表现最突出.他们认为祁黄羊举荐人才时,不仅想到被举荐者是自己的仇人或亲人,而且还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痛苦抉择.最后为了国家的利益,他选择了唯才是举,把个人的恩怨情仇通通抛到脑后.但,在悼公面前,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但撒谎并不能说祁黄羊是一个道德低下的人.正如医生可以向病人撒谎,将军可以向士兵撒谎一样,望梅止渴不就是大军事家曹操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吗
祁黄羊在悼公面前撒了谎,但祁黄羊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是一样具有胸怀博大,不计前嫌,公私分明的光辉形象!
在不断的争辩中越来越多的同学趋向于观点二.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坚持己见.
暂且不说答案与历史相不相符,但,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有丰富细腻感情的祁黄羊就这样在同学们的争辩中诞生了!学生们懂得了祁黄羊也是人啊!这是多么难得的发现呀!与以往标签式,脸谱化的英雄形象相比,祁黄羊这个形象无疑是更鲜活的也是更有生命力的.
评析:
教材: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文本不是知识的全部,勤奋的语文教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把文本看成是实现文本和人本对话的一个话题,文本与人本的交融,就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汲取更多语文养料的切入口,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探索未来的一个途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门坎.话题面前没有权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甚至也没有老师,没有学生,只有对话者——对话的朋友,合作的伙伴.教师要利用好这个话题,发掘这个话题中的资源,迎来源源不断的活水,通过开放话题,延展话题,迁移话题,超越话题,实现话题的可持续性发展,使课文成为理解语文的窗口,使课堂成为师生才智较量的阵地,使语文成为学生追梦的乐园.
杂音:最美丽动人的音响
杂音也是一种音,正是杂音的存在,才可以看出乐音的优美.教室中就应该存在一分杂音,一分异质,一分叛逆.苏州市副市长,苏大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过:教育的叛逆就是教育的创新.从这种意义上讲,一分杂音,一分异质,一分叛逆其实也意味着一分创新,一分超越,一分优美的乐音!杂音排斥顺从于任何一位权威,创新就应该鄙弃认同于任何一种正确答案,鄙弃定位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区域,鄙弃信奉于任何一个传统的规则.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校长Charles
E Lane教授曾说过:组织内部异质性的存在,都有利于事物的进化,避免组织走向衰退和死寂.
争辩:课堂灵性飞扬的翅膀
争辩,相同的声音在这里交汇,激荡,使思想驰骋四海,翱翔云天;争辩,使不同观点在这里碰撞,闪光.没有争辩,就没有海纳百川的气势,没有争辩,就没有智慧火花在闪烁,就没有灵性的飞扬.争辩,还使许多沉寂的生命被击活,迟钝的心灵被开启,使他们也焕发出生命的阳光,重新找到自我.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发现就是在争辩之中产生出来的,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争辩的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话题中去,不仅要搜集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要时刻注意对方的观点.为此他们就要去读书,并且要把书上的东西搞懂,变成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他们乐此不疲.争辩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较为明晰的结论,还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祁黄羊案例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