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摹仿·独立·随意

摹仿·独立·随意

11-07 15:07:59   浏览次数:215  栏目:写作教学
标签: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摹仿·独立·随意,

摹仿·独立·随意

开江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崇顺撰稿

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上,始终存在着“导”与“湮”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只是“导”始终没有发扬光大,“湮”却是颇占上风的。我们给这两个字加个注释:“导”指启发引导,发展学生的智力;“湮”指一味灌输,闭塞学生的聪明。这两者之争,至今依然存在,革“湮”倡“导”,依然是改革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关键所在。

一位国外的未来学专家说得好,“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是时,胡乔木同志就指出“现在的作文,效果跟老师、学生所费的劳力比起来是不相称的。有盲目性;没有方向,缺乏设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胡乔木指出,“……从小学起,直到高中,大学提出一套科学的设计。要像专科学生、从操纵模型到操纵机器,都能掌握熟练技巧。“……遗憾的是,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切实的解决,作文教改的步子还不大,很多方面还是老一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摹仿

(一)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建立模仿体系。

心理学家把人的思维发展,从儿童到青少年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三岁以前(先学前期),处于感知动作思维阶段。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思维伴随着动作或行动进行。(2)三岁至六七岁(学前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它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3)六七岁至十四五岁(学龄初期和少年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4)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青年初期),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一、二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都具有具体形象性,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但不善于分析,他们所阅读的书籍大多是配有图画的书和讲故事的书。因而,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是离不开模仿的。或者说,没有模仿,他们的思维活动将无法进行。中学生主要处于第三阶段后期和第四阶段,这个时期其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性过渡的阶段。因而,也还是由借助模仿到逐渐摆脱模仿的阶段。模仿体系正好适应了这个过渡的需要。

(二)模仿说法、由来已久。

刘知己在《史通.模拟》中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可见仿写是古已有之的。名家仿作的例子是很多的。最著名的就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摹仿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青旗一色”而造的。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崔灏《黄鹤楼》的拟作。现代作家如巴金的《家》和《红楼梦》,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可看出模仿的影子。张寿康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序及仿写》中说得好:“……,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是脱胎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文天祥的《六歌》:“有妻有妻出糟糠”是模仿杜甫的《同谷县七歌》的,唐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一螺青黛镜中心”出自刘禹锡《洞庭》:“白银盘中一青螺”。现代不少作家在谈到写作经验时也常说到模拟。老舍就常说自己学了狄更斯(参见《出口成章》第115页),冰心谈自己学习了《三国演义》的某些写法(见《语文学习研究》第44页《阅读和写作》)。觉得《王昭君》似有《文成公主》、《孔雀胆》的影子,《于无声处》与《雷雨》不无关系,而《左邻右舍》也有些像《茶馆》。作家梁衡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的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的向他们借词、借意、借境,然后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写出来。他说他创作的《晋祠》就有着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朱自清《松堂游记》写树,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潭的影子。”

中学生不是作家 ,就更适于这一规律。不少作文成绩好的学生都或多少有这样的体会:开始每学一篇范文或读一些课外作品,都拟出一些题目来做仿写练习,比如模仿《长江三日》中“江上日出”一段写“山乡日出”;后来,老师有意识的指导学习模仿《土地》、《小米的回忆》来写《书的联想》使学生认识到模仿不能只局限于某篇名作,或局限于某些优美辞藻和段落,而应当从全篇构思上考虑问题,由局部仿写过渡到全篇仿写,更要广泛涉猎,阅读和借鉴大量的名做名篇指导自己的写作。

(三)根据模仿体系,建立教材体系

198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几个特级教师作文教学方面的经验谈,钱梦龙老师就提到了模仿体系。他说:“从写作训练的角度看,由于谈和写两方面结合的方式不同,自然的形成了一条由易到难的训练链锁。”我以为大致可以分为:模仿、改写、借鉴、博采、评析。(参见《语文学习》1983年第四期)

在模仿中,仿与读的结合特别紧密,不论是仿写还是借鉴,都得去读范文,反复揣摩范文。读和写两个方面紧密的联系起来,便于学用结合,化知识为能力,范文摆在那里,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教师作文指导时不空洞,学生有所遵循。刚开始,学生头脑里贮存的阅读知识不多,必然出现照葫芦画瓢的现象。随着大脑中“相似块”的不断丰富,外界信息不断进入大脑,大脑就能自动去偶合,接通、激活贮存的“相似块”中的信息,从而使这些“ 相似块”之间产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时写出的文章就能推陈出新了,就能达到模仿的高级阶段,自然就能初步领会古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含义。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有效地使广大学生涉猎、阅读和借鉴大量的名作名篇,我认为很有必要大刀阔斧的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革;从教材教辅的编写,到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方法都有必要做到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而且要注重时代性、结合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篇目,将政治色彩浓,时代感缺乏的课文分别转移编入历史、政治教材,比如鲁迅的《祝福》,纳入政治教材讲就比在语文课中讲好。政治课如果单纯将封建礼教害人肯定很枯燥,如果结合《祝福》讲就生动有色了;而《智取生辰纲》、《失街亭》、《长亭送别》、《闺塾》等,虽属古典文学名篇节选,但我认为对学生的习作借鉴作用不大,与时代脱节,学生不易接受,建议不编入正式教材,纳入课外兴趣阅读选读读物,这样,既不影响古典名著的传播、又不干扰学生的兴趣取向。现行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要掉转或取缔,就必须要增补一批,我建议增补的课文绝不能因循守旧、在定论上徘徊,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各学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2、围绕写作练习中的读和写编排范文和阅读文选。

3、结合学生学习面、生活面实际选一些同龄人的佳篇作为单元教辅读物。

(四)模仿的原则

(1)仿写不是生搬硬套,不是抄袭。

仿写不是生搬硬套或抄袭,而是从别人的文章中得到启示,发挥自己的联想,重新构思自己的文章。如学了《松树的风格》可以根据它的立意、设比,写“竹的风格”,“梅的风格”等,这就不是照抄可以解决问题的了,而必须仔细揣摩原作的中心思想和手法、进行类比,展开联想,写出既相似于原作而又是从原作化出的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达到古人所谓,既要“形似”,更要“神似”。

与此同步,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摆正态度,不要对学生仿写的“形似”看不惯,认为是东施效颦。应该认识到“东施效颦”的现象在最初阶段是难免的,在这个阶段,“照葫芦画瓢”没有贬义,“硬搬和模仿”也不能就说没有出息。我认为:这种仿写就如小孩走路,在一定阶段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要把仿写看成是培养能力的系列中的一个阶段。自然,有的可能笨拙些,有的可能不和谐,但关键在于引导,而不能对仿写这种做法加以否定,至于仿写的多少,则应视对象而定;有的学生可能从第一步开始,有的可能第一步已在小学解决了,这就要因材施教,视对象而定。

(2)抓准仿写点,循序渐进

仿写要循序渐进,要从篇幅小,内容少,写得单纯的片断写起,一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触、体会,从一景一物仿写到写人写事仿写,从小段仿写到大段仿写,掌握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抓准仿写点。确定仿写点是个学问,因为它要体现训练的定向性,目的性,计划性;也就是说,每个仿写点都是预定培养能力的一部分,所有仿写点连在一起,组成系列,体现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计划;其次,仿写点还必须是范文所固有的,不能外加也不能歪曲;再次,仿写点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对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将上述三点统一到一起,仿写才会发挥出好作用:既将范文中可供借鉴的东西抽出来,又把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带到仿写中去解决,比如针对学生作文中记叙抽象、空洞的毛病,学习范文生动具体的写法;针对学生作文中段与段,层次与层次间过渡不自然,缺少衔接,引导学习范文中的过渡句,过渡段……

[1] [2] [3]  下一页

,摹仿·独立·随意
《摹仿·独立·随意》相关文章

tag: , 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写作教学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