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对借鉴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多论述,具体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供同学学习:
1、“貌异心同”
所谓“貌异心同”,就是不仿其表面,而仿其精神。这种借鉴要求学生不作表面上的模拟,而去借鉴范文的精神,韩愈所说“师其意”就和这差不多。这是进入独立阶段的高级模仿,乍看起来,你看不出是模仿的那一篇。
2、辞同意不同,即“取古人之辞而变其意”,也就是说在形式和词句上可以看出模仿范文的痕迹,但意思和境界却和范文不同。这种方式与仿写的不同点在于它不仅仅是换了个内容,而是有所创新,即所谓“推陈出新”,所谓“点化”,所谓“夺胎换骨”之意。这种例子在古人的写作中是很多的。比如林逋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把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改了两个字而形成的,但意境却是全新的。林逋这两句显然受到江为两句诗的触发,但是林逋如果没有那样的生活感受,就不可能从江为的诗中得到触发。所以我们说,林逋的点化,构成了全新的意境,赋予了新的主题,是一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借用。
3、意同辞不同,即“取古人之意而变其辞”,就是古人所说的“脱胎”。周振甫先生曾说:摹仿是仿效写法,脱胎是继承用意;前者是用意不同而写法同,后者是写法不同而用意相似。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脱胎于《礼记·檀弓》。《礼记·檀弓》的用意是“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的用意是苛政对猛于毒蛇。两篇的用意相同,但写法不同。这就是意同辞不同的借鉴法。
三、行云流水,随心所欲
通过上述二个环节的磨炼后,自然就会达到俗语所谓:信手拈来的境界。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能从多篇文章中吸取营养,用来写出自己的文章,按古人刘知儿的说法是“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由于在写作中自然流出来的材料,是把名篇名作中的文章进行消化、吸收,并结合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就绝对不可能有拼凑成章之嫌,达到了古人提出的平日有古人,提笔无古人的写作要求;也就是说,由平日读别人的书吸取了营养,到提笔写作时就靠自己吸收的营养创造出了作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失去源头活水,再大的江湖也会枯竭。不勤读积累;关心生活,思考生活,即使是天才也会变成庸才。同学们都读过王安石的《伤仲永》,知道方仲永才智过人。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由于他的父亲贪图钱财,便每日拉他去拜客、作诗,不让他有读书的机会,久而久之,才智渐渐消失,最后“泯然众人”,同普通的人一样了。写这一段话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同学达到一定的写作水平后,吸取方仲永的教训,不断学习钻研,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保持提笔能文的灵感状态,每在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名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汇拢到一起,得心应手地写出自己独创性的文章。
tag: , 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