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世界随着物质生产的日益发达,人们日益感到迷茫,心灵的家园芦荒芜不堪,无”家”可归.靠什么摆脱世事的纷扰繁杂?靠什么滋养我们迟钝粗糙的心田?靠什么慰藉我们疲惫的身心?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这一窘迫.文学作品的欣赏当从诗歌入手,因为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有诗意.如果懂得欣赏诗歌,就如同拿着一把打开文学欣赏之门的金钥匙.欣赏诗歌,可以帮助我们营造出诗意的精神家园,引领我们走出心灵的困境,让我们诗意地栖于青春的枝头..(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诗歌美感的祈盼.心灵找到一片栖息之净土,是何等让人向往.这样的纤尘不染的境界,会引发学生的向往之心,尤其是他们处于青春时期.易受诗情感染.) (或者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做导语)
二.课前提问学生介绍李白、解题(不仅为鉴赏诗歌作准备,而且也丰富了文化内涵)(学生复习法、识记法)
三.诵读感悟 诵读时让学生把疑惑点、感动点加以圈点(加理论)(诵读法)
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2.诵读指导:噫吁嘻,危乎高哉……等等.
,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1.两位学生读,让学生比较。
2. 再欣赏配乐朗诵《蜀道难》,学生感悟. 师生一同欣赏这首诗的FLASH动画及穿插的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由此得出,不只是柔婉绚丽才美,雄浑\崇高之美有时更具震撼力。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回主页面,音乐响起),再以配乐的形式进行学生诗歌朗诵。通过带点“慨叹”绪的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了解这首诗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壮美的,把握其感情基调。
重新欣赏配乐的动画,再次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让学生加深理解,边听边分小组讨论交流
3. 再读(配乐)鼓励学生带着激情去读.
(学生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于是开展下个环节。)
五.讨论文本(讨论法.启发法.培养发散思维.学生问题讨论法学习??)
新课程大力提倡主观式阅读,主要阅读要读,要学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用自己的心灵去抚摩作品.所以我安排了以下:
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学生用问题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样会发展学生对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的清醒认识,也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就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从而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探索,产生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正确的及时肯定,给予鼓励;错误的及时更正.教师洋溢着对学生精神生命舒展的真诚回应\赞叹和期待,学生就会充盈着精神生命舒展的智慧\快乐和自豪.这样学习者的知识\文化就会不断地在课堂上生成,自信力,认知能力也会不断地在课堂中提高,课堂成为学习者抒展生命光华的殿堂.
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少,所以难免会分析走偏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我有效地引导.抓住有利的契机,将问题变得不再肤浅.当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协同努力时,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教与学的效益才能达到最大化.
由学生试着解答问题.疑难时我相机启发.(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完成对诗的内容\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论:学生学法??)
学生主动建立起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集思广益。真正达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活跃了学生思维.
我抓住问题中的亮点,加以点拨。 进而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情怀,分析运用的艺术技巧,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一)分析内容 利用学生的问题,理清文章思路,即依次从历史\山势高危\行人\环境\风光奇险\现实的角度写蜀道难
当提到”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时,鼓励学生表演一下,来想象创造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行在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情形.(二度创造理论)
文章的主旨一直众说不一,所以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适时列出各种观点:(课件展示, 八、 歌颂说七、 仕途说六、 送别说五、 劝谏说四、 咏蜀说三、 讽喻说二、 刺琼说一、 忧杜说)
1.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风人之义远矣”2.挥斥幽愤之作3担忧国事4.赞祖国山河,热爱祖国.......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有着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的李白无时无刻不用真情去拥抱生活.这时,相机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这样用讨论法既解决了课程的难点,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分析艺术技巧.
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回忆李白的其他用夸张的诗句,来唤醒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兴趣,也引发了学生的适度”认知焦虑”,即原有的生活经验(名诗佳句的积累)和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学生认识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实现新的平衡的需求.这样的教学行为的效能是多方面的:激发了学生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营造了浓郁的课堂文化氛围,激起了师生情感的和谐共振,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充分焕发出来.
当学生提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时,循循诱导学生意识到,连善飞的黄鹤都不得过,更何况是人了,归结出诗人用了衬托手法.那么文中还有哪片也用了这种手法呢?这样,便及时地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当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这里作者引用了什么?是神话.那么用了什么手法?依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回答不出来的.所以我就启发诱导道:"既然是神话,所以是----"学生会配合道"不真实的","那么诗中的景都是不真实的吗?"学生会发现"有真实的,比如"青泥何盘盘,百步发折萦岩峦""那么此处用的手法就是―――"有的可能会说"真实与不真实相结合的手法"这时我再加以明确为"虚实结合"为了巩固成果,我就试让学生举出自己学过用些技巧的诗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此处课件应做出来)
还发现了文章用了神话,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是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学生自然还会注意到文中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文中出现三次,而发问.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语感上\内容上两方面来考虑.一唱三叹,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完全是在学生自主,教师辅助的情况下完成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比老师直接摆出一些问题来讲效果要好很多.因为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依据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3 李白风格:李白用的是浪漫主义,那么浪漫在哪呢?启发学生从内容与手法两方面分析: (内容)诗人不受任何约束,笔随情移,忽而似写仙界异地,忽而又在人间凡境。正因其摆脱了束缚,笔触才得以纵横驰骋,勾勒出经天纬地、阔大无比的宏伟景象,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能及的千古诗作。(手法)想象奇特诡异,用词险峻而流畅,设境惊心而动魄,夸张横空出世,铺排滔滔滚滚。
,《蜀道难》说课稿tag: 说课稿 蜀道难 , 高中语文必修四,高中语文必修四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