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文章阅读应试策略

文章阅读应试策略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938  栏目:高考复习辅导
标签:高考复习辅导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文章阅读应试策略,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应试策略
长汀职专     胡建华
一、考点分析
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中都明确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中考查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能力,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量为4题,赋分每题3分,共12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能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
这类文章的考点,一般包括:
1理解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所谓“重要词语”,指的是与文章话题密切相关的词语,它包括理解指代性词语各短语在句中指代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词语在文中特定的表达意义(语境义)。特别要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要关注文章中用不同词语或短语表达的同一概念。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是指那些结构复杂、或在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或表意含蓄、或能揭示文章主旨、中心、情感的句子。在科技说明文里还指那些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价值意义的句子。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属于C级层级。它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高一级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过滤次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所谓文中的信息,可以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也可以是对重要概念、知识的阐释,也可以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所谓筛选整合,包括阅读过程中对信息的搜寻、辨别、筛选、转换、整合、概括等。
4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推断”即运用逻辑学中的推理思维不获得结论。根据原文已知内容,经过大脑的推理过程,达到推出新的结论的目的。原文的内容,包括观点和材料,都可以作为推断的前提,而得出的结论,一般都是原文以外的内容。近年来,推断题的题型都是选择题。
 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它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并能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在试题中经常出现的推断错误有:关系不成立,可能性、或然性、必然性用错,单称、全称、特称用错等。
二、解题程序
解答科技类、社科类阅读题解题的一般过程如下:
1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所谓“句清段结”,是指逐句逐段把握文字外壳涵盖的有效信息。科技说明文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社科文要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做题之前一定要迅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要边读边理解,每读完一个长句或段落之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复述”一遍,以加深认识。在读全文时,应重点留意每段的首句,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切不可心猿意马,急于求成,先入为主,仓促应付。
2细读试题。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3题文对应。科技文和社科文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4筛选答案。即题干的要求,根据有效信息来筛选答案。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培养,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三、特别注意
高考贵在知己知彼,如果我们能够熟悉高考命题者在这类题目上的设题角度,这对我们快捷地排除干扰、准确筛选答案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因果倒置、夸大其辞、答非所问等等。下面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别解说。
1偷换概念。指概念之间有暗换的情况,即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的交换。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A项为“(气冰)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同与此相关的原文“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相比较,就会发现选项把“在介质的空隙中”暗换成“与介质混合”,此项无疑是干扰项。
2以偏概全。指从范围一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选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一般选项中出现“凡”“全” “都”“所有”“一切”之类的字眼时,我们就要引起警惕。比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第8题,是对中医价值的判断,B项把原文中“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表述成“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犯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3无中生有。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完全 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比如2004年高考河南、河北等地卷第10题A项为“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而原文只谈到西班牙的研究者“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并未提到“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此项就属无中生有。
4颠倒因果。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因果关系上设置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如1999年高考第18题B项为“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而原文说的是“当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时,就引起心脏的收缩;当钙离子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可见选项因果倒置,正好说反了。
另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10题要求根据原文选出正确的推断。相关的内容如下:“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其中  A.项表述为“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根据原文,“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鲜叶的原色”是所有绿茶的一个共性特点,与“是茶叶中的精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者未将六种茶比较。所以A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事物产生某种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或条件,有些是任何一个原因或条件都可产生这种结果(充足条件);有些是只有同时具备了相应的所有条件才会产生这种结果(必要条件)。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将“充足条件”说成“必要条件”,或者相反。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第8题B项把防止减压病的方法表述为“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根据原文,无论采用“吸纯氧排氮”的方法,还是采用“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的方法,均可达到防止减压病的目的。所以,对防止减压病而言,这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充足条件”,只要有一个条件就行了(原文中有“也不会’的语言提示),而B项却将其误述成了“必要条件”(有“并且”的语言提示)。
5混淆时态。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事情(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事实。比如2004年高江苏卷第10题D项,表述为“‘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而根据原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至今沿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可知现在已经“有”开发的技术方法,只是“不完善”“不成熟”而已――显然该选项因混淆了已然和未然而不合文意;另一方面,即使以今天的“无”来推断的“难有”,至多只能是一种估计,而不是严密的推断。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阅读应试策略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