⑼最后,我这样用了左手撑持着全身,两眼斜视着衬在蔚蓝的天空的那几片白絮似的柔云,和向我微笑的淡月。
⑽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无数的针刺着一般,我倦极了,倒在绿茸茸的嫩草上悠悠地睡了。和煦的春风,婉转的鸟声,一阵阵地,一声声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乡。
⑾梦中看见了两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年刚亡的两个表弟妹。祖母很和蔼地在微笑着抱住我亲吻,弟妹则牵着我的衣要求我讲《红毛野人的故事》,我似醒非醒地在觉伤心,叹了一声深长的冷气。
⑿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开眼睛,满眼春色,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⒀然而当我斜倚石栏,倾听枫声,睨视流水,回忆过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时,不觉有时“清泪斑斑襟上垂”了。
⒁哎!
⒂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
⒃我愿以我这烦闷而急躁的心灵,变成和月姊那样恬淡,那样幽闲。
⒄我愿所有的过去和未来的泪珠,都付之流水!
⒅我愿将满腔的忧愤,诉之于春风!
⒆我愿将凄切的悲歌,给与林间鸣鸟!
⒇我愿以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
21我愿以热烈的一颗赤心,浮之于太空!
22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划归乌有,划归乌有呵!
23淡淡的阳光,穿过丛密的树林,穿过天顶,渐渐地往西边的角上移去,归鸦掠过我的头顶,呜呀呜呀地叫了几声;蝉声也嘈杂起来,流水的声音似乎也洪大了,林间的晚风也开始了它们底工作,我忽而打了一个寒噤,觉得有些凉意了,站起来整理了衣裙,低头望望我坐着的青草,已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了。
24“春风吹来,露珠润了之后,它该能恢复原状吧?”我很悲伤地叹息着说。
25我提起裙子,走下亭来,一个正在锄土的农夫,忽然伸了伸腰,回转头来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一直到我拐弯之后,他才收了视线。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谢冰莹,台湾作家。1926年春写。)
1、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描绘了“我”见到的爱晚亭春景,叙述了“我”的活动,抒发了在现实压力和条件下内心郁闷无处可诉、理想无法实现的悲观绝望之情。
B.作者在对爱晚亭春景的描写之中,在赏玩风景,倾吐心曲,无人能解的过程叙述之中蕴寄了深沉的思想和浓烈的情感,使得本文具有了一种婉约之美。
C.在第10—23自然段中,作者以梦中甜蜜幸福的往昔与烦闷忧愤的今日、和蔼微笑的祖母与不解心意的归鸦和鸣蝉的强烈对比,进一步渲染了无处可诉的凄苦,
D.文章第14自然段只有一个“哎”字,然而“哎”一出,却胜过千言万语:一声低叹,写尽愁肠万结,将作者的感情推到了一个高潮。
E.本文在写作中应用了描摹、比喻、拟人、叠词、烘托、对比、排比、照应、反复等手法,使文章的景色描写十分细腻生动,思想情感的抒发自然而强烈。
答:
2、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八个“愿”字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文末以“锄土的农夫目不转睛的望着我”收束全文,有何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融情入景是本文一个突出特点。请以1—4段为例,就这一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参考答案:
一、1.C(A.未指出“计划”的根本目的。B.“造出……人类主要疾病”不是目的,只是手段。D.只是客观介绍,非目的。) 2.C(A.是“99%的基因相同”而不是“与99%的人类相同”。B.原文是“都和我们有可比之处”,非“都和人类相同” 。D.是“两万种”而不是“两万只”) 3.D(原文是“还要加入在人体内制造不同数量蛋白质的基因”,“创造出极其复杂的基因类型以供研究”,选项有重要信息缺漏。)
二、1.C(这是“传统上认为”,不属于“三星堆的发现震惊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原因”)
2.C(A“远远超过”过于夸大,B原文“三星堆是我国现代考古学起步时期最早发现的大遗址之一”,扩大了范围。D原文“三星堆的发现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能够改变人们对古代历史或文化的认识”)
3.D(A结论无依据,只是目前无法破译;B“在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是传统上认为,依据错;C推断错,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三、1.化妆的“最高境界”,一是通过自然化妆技巧,“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2分)二是达到无痕的化妆效果,“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出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2分)
2.“精神的化妆”指改变一个人的体质,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即通过保证睡眠的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使人皮肤改善,精神充足,犹如画了妆一样。(4分)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以下三种回答皆可:(4分)
(1)文中的化妆师对“精神的化妆”是表示肯定的。因为“精神的化妆”是注重从一个人的体质、生活方式出发去凸现个人的光彩与魅力,较之于“三流的脸上的化妆”自然更好。
(2)文中的化妆师对“精神的化妆”是表示否定的。因为“精神的化妆”虽是注重从一个人的体质、生活方式出发去凸现个人的光彩与魅力,较之于“三流的脸上的化妆”更好;但其毕竟不是人的个性与气质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较之于立足“气质改变”的一流的“生命的化妆”自然是差了些。
(3)文中的化妆师对“精神的化妆”的看法是一分为二的。即一方面肯定了“精神的化妆”注重从一个人的体质、生活方式出发去凸现个人的光彩与魅力;另一方面也看到了“精神的化妆”毕竟不是人的个性与气质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所以文中的“她”更推崇那种“生命的化妆”。
3.女化妆师的智慧表现在她懂得:(1)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在于表现人的个性与气质)。(2)文章的最高境界在于感情自然、率真地流露。(3)人的一生,应乐观、善良、自尊、自信、有爱心——这便是为“生命”化妆,这才是一流的“化妆”。
四、1.A、C(A.“悲观绝望”不成立; C.‘祖母与归鸦和鸣蝉的对比”不成立。)(6分)
2.①感时伤世,不满现实;②勇敢探索,不怕牺牲;③寻求光明,憧憬未来。(6分)
3.暗示出理想无人理解的窘况,强化了作者思想无处可诉的郁闷痛苦之情。(4分)
4.答案示例: 1—4段描绘了溪水潺潺、鸟声婉转的春景,这原本应令人快慰欢欣的春色,而其中却夹杂着“萧索”“疲倦”“凄楚”。“萧索”“疲倦”“凄楚”“乱”的不是春天,不是微风、鸣蝉和蚊儿,而是作者以情带景,在客观景物上涂抹上了将自己悲伤凄楚的主观情思,使景色明显上了作者的心情的颜色,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景情相映的艺术效果。(具体分析4分,艺术效果2分)
总结篇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种综合性试题,向以其综合度高、主观性强、难度大而令不少考生望而生畏。据有关资料统计,历年高考现代文中,考生在这类试题上的得分均不理想,失误颇多。因此,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克服以下现象:一忌审题不细,答非所问;二忌研读不透,主次不分;三忌纲目不清,答案含混;四忌归纳不全,要点遗漏;五忌粗枝大叶,表述不准。
虽然,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还是大有裨益的。
但愿以上所述能对即将参加高考的你有所帮助。
(执笔:唐 焱 刘全斌 龙小彤 黄彦旭 陈庆烈)
tag: 名校 现代文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