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147  栏目:高考复习辅导
标签:高考复习辅导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

1.  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  省略句

3.  被动句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  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 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 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  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  宾语前置

1.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 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  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  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 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 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 [2] [3]  下一页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相关文章

tag: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