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试题,怎样压缩?先要看出这段文字的中心是“控制钢铁生产总量”,第1句是中心所在,其他各句叙述控制钢铁生产总量的情况,“逐月回落”、“增长势头”、“趋缓”、“降低”等词语显示出“控制”的初步效果。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我国钢铁生产总量控制初见成效。如果不是先把握这段文字的中心,就不大可能准确概括“主要内容”,答题就会出现差错。
2.建立语境意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活动。运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就考试的试题来说,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请看2003年的第25题:
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
(2)提示语:(阅读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
这是一道仿写题,“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这是对表达效果的要求,而“教学楼内”、“阅览室里”就是一种语境,因此,本题的答案既要符合内容、表达效果的要求,又要符合语境要求。不少考生似乎不明白这一点,第(1)小题有人竟然写出这样的答案:“用耳用眼不用嘴,动心动脑不动手。”这样的答案就意味着在“教学楼内”不能读书,不能讨论问题,不能写作业、作实验等等。显然是错误的答案。第(2)小题有人写出这样的答案:“黄金屋不要付钱,颜如玉不要付钱,唯有那纸张要付钱。”这答案自然是从古语“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三句话化用而来,姑且不论这句考生对远古语的理解是否正确,也不论这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仅从语境的角度来判断,这样的答案与“阅览室里”有什么关系呢?
3.建立互渗意识
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上文所举2002年第25题有考生写出这样一个答案:
母爱是生命的一首歌,
责备是低音,
呵护是高音,
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如果这名考生对母爱没有这样真切的体验和认识,或者有这样的体验和认识,在做这一道题时不把它搜索出来,是写不出这样好的答案来的。
4.建立表达意识
这里所说的表达意识是指遵循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这原则包含下列四点:
1.向心性原则
这里指所写的一段文字的每一句话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中心,陈述中心,而不要游离中心。
2.连贯性原则
这里指所写的一段话围绕中心,叙述角度一致,前后照应,语气上一气贯通。
3.层次性原则
这里指所写的一段话,甚至是一句话都要有明显的等级次序。
4.协调性
这是指语言在句式、结构、音节等方面要和谐,读起来顺口,譬如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要填进所给的7个词语,怎样排列才能使之与“上下文协调一致”呢?
世界屋脊上的 ,以其特殊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在成为一条令人神往的旅游热线。
①晶莹的湖泊 ②大漠 ③奔腾的江河 ④雪岭 ⑤数不清的珍禽异兽 ⑥草原 ⑦冰峰
这段话具有向心性、连贯性、层次性。怎样使其具有协调性呢?所给的7个词语有长有短,当先从内容上分类合并,然后由短到长排列进去。当你把“冰峰、雪岭、大漠、草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数不清的珍禽异兽”填入原句时,谈起来流畅,听起来悦耳,这就是有了协调性。如果不这样排列组合,其效果如何?不妨试试。
三、练习及答案
1.依次填入划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组是 ( )
巴峡植被厚重,春夏苍翠蓊郁, ,绚丽多姿;秋冬满山红叶,明快悠远。
不同的地势,有不同的景观。浅浅的流水, ,豪放大方,一往无前。
①野花盛开,五颜六色 ②五颜六色,野花盛开
③白浪翻飞,晶莹素洁 ④晶莹素洁,白浪翻飞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给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文章要打动人心,是应该带有情感的。
②好的理论文章未尝不可以具有抒情的因素。
③但是,人们有一种成见,以为既然是理论文章,就难免枯燥。
④梁启超的“新文体”在五四前有很大的影响,原因之一是“笔锋常带感情”。
⑤其实不然。
A.①⑤③②④ B.④①③⑤② C.③⑤①④② D.②④⑤③①
3.请调整下面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各短语协调一致,对称匀整。
尽管中央领导成员多次换届,但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未受影响,而且越来越好。不断振兴的科技、政局的长期稳定、快速增长的经济、文艺的百花齐放、日益发展的教育,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使外商投资成倍增加。
修改为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0)语言表达题的命题走势及应试策略tag: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