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领导讲话稿,领导讲话稿范文,
水利部副部长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副部长×××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十五”水利信息化工作经验,分析当前水利信息化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十一五”和近期水利信息化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快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步伐。这次会议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敬业爱岗、奋发进取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向获得表彰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一贯关心支持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国务院信息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十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时期,是我国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水利发展思路发生了深刻转变,投资规模空前,改革不断深入,包括信息化建设在内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全国已累计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支线15000多公里,微波站500多个;初步建立了26个重要蓄滞洪区的县、乡级洪水预警反馈系统;在公众电信网覆盖不足的地区,配备了大量的短波和超短波电台,部分地区配备了专用卫星通信设施;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实现了大部分重要防汛水雨情监测信息在网上的实时交换。全国雨量站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水文站有一半以上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其中中央报汛站有75%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在重点防洪区和大中型水库建立了自动测报系统。长江委118个中央报汛站全部实现了报汛自动化,自动报文在20分钟内到达流域水情中心的整体合格率为99.75%,准确率达到99.56%。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成了水利信息骨干网,实现了水利部与直属单位、七个流域机构及各省(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互联;流域机构到所属单位的网络基本建成;水利部机关与在京直属单位和七个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互联已完成测试工作;部直属单位、省(区、市)、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基本完成了计算机部门网(局域网)的建设。辽宁等14个省(区、市)建成了至各地(市)水利局、直属单位,甚至到县乡的宽带互联网络。北京市根据《北京市水利骨干网——信息高速公路总体规划》,建设完成了以北京市水务局为中心,上连国家防总、水利部、海委、北京市政府,横连市交管局、市气象局,下连13个区县水务局和28个局属单位的信息高速公路。
水利信息网的基本建成,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对扩大信息服务领域、满足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需要等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奠定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2 、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不断深入、实用性明显增强
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工程、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等一大批应用范围广、发挥作用大、具有代表性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充分展现了水利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引领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作为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自20xx年国家批准立项以来,一期工程中23个地市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以及永定河流域微波系统已经建设完成,5个流域机构、6个省(区、市)的43个水情分中心已开工建设。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已建成并投入应用,在抗御20xx年淮河洪水、20xx年永定河防汛演习、20xx年抗御淮河洪水和西江洪水、20xx年黄河防汛演习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为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汛部门的调度决策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支撑手段。
总投资约1.5亿元,采用“1+7”模式组织实施的水利部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工程(一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了软硬件产品的采购和安装,初步完成了公用平台的开发和部署,综合办公系统已在水利部机关全面试运行,并进入流域机构部署定制阶段。规划计划业务管理、人事劳动教育业务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政务应用开发已经全面展开,部机关与在京直属事业单位及流域机构的综合办公系统互联正在进行。目前,水利系统大部分单位和部门内部都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一些单位还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多部门协同办公等。
“十五”期间,在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太湖流域以及辽宁省、江苏省开展的流域与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取得初步成果。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黑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等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水量调度管理技术手段,有力地提升了对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管理的调控能力,提高了调度和监督管理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化水平,为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塔里木河调水的成功实施和黑河分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手段。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了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目前,一期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委、黄委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3个省(区、市)监测总站和100个监测分站。初步建成了全国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部分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数据库和试验观测数据库。开发了水土保持公务管理软件和GPS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应用系统、黄河流域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松辽委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数据库和公务管理系统、湖北省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信息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确定了全国30个大型灌区,共完成信息采集站点2339处,建设了灌区管理单位机关局域网,已建分中心76处,初步完成灌区业务应用软件137套。四川省都江堰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保障了工程安全运行,使这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新的、更大的作用。张掖市洪水河灌区实现了水位采集、闸门控制和输配水决策的自动化,为合理配置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打消了群众用水时担心水管员人工操作乱记账、“人情水”的疑虑,保护了群众的利益和用水权益。
3、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
“十五”期间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取得积极成果,部分流域水利数据中心启动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流域、省级水文基础数据库,全国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电子化。建成的1954北京坐标系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已发放至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水利数字图书馆试验研究项目中,建立了中外文图书库、中外文期刊库、特种文献库等4类13种试验型资源数据库。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我部承担了水利资源分中心的建设,目前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此外,正在开展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工程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的建设。黄委、珠委和太湖局的数据中心建设已经开始实施。上海、浙江等地的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水利信息公众服务能力日益提高
“十五”期间,全国水利系统在“宣传水利、促进发展、增加透明、提高效率、增进沟通、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下,积极开展了门户网站建设工作。目前,水利系统共有综合性网站5家,部属事业单位网站32家,各类专业的水利网站近100家,省级水利部门全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大多数市县级水利部门建立了网站。这些网站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了水利信息服务,促进了信息沟通,加强了水利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其中,水利部网站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政府优秀门户网站”。福建水利信息网为公众提供了及时了解洪水、台风、干旱等灾害信息的平台,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在台风洪水期间日访问量最高达20多万人次。上海市水务局利用门户网站实现了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事务的在线审批。
5、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取得重要突破
[1] [2] [3] [4] 下一页
,水利部副部长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