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在很多方面提出了新的教育原则。其中之一便是:“注重幼儿活动的过程”《规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注重活动过程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弊端:注重知识的简单传授忽视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活动;注重对活动结果的简单评价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发展。如在科学教育活动“认识苹果”中,教师拿出一个苹果上幼儿观察,然后迫不及待地讲解其颜色、形状、味道、营养价值等,使幼儿处于“接受“知识状态(最多不过是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又如在数学教育活动“8的分解合成”中,教师一个人演示贴绒教具,启发幼儿回答:8可以分成几和几?幼儿同样处于被动地位、在手工
活动“折纸”中,教师先示范,折出一个范例,然后让幼儿折。活动结束时,教师通常会以范例为标准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进而评比:哪个折得最像?哪个折得最不像?这也是重结果的简单评价而忽视了幼儿的积极创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吃饭时评比“哪个吃得快”;游戏时上幼儿随使玩或强加干涉,以固定的模式去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画画、唱歌、跳舞、劳动、节日娱乐等活动也要评出个“优良中差”方肯罢手……
活动的过程,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的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注重活动过程”的有力佐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儿童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具有阶段性,每一阶段都诞生了与上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这标志着儿童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如在沉浮实验中,对于同样大小的各种物体,幼儿通过操作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重的东西沉下去,轻的东西浮上来。当然,这个答案不完全正确,但这个答案却是幼儿自己头脑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们说“错了”,幼儿就不会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是去看教师的眼色。一个不能用自己头脑思考的幼儿,怎么能达到认知的发展呢?实际分析起来,幼儿的答案也并非完全错。这只是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认识上的必然结果。从重过程出发,我们应当接受这样一个不成熟的阶段。
幼儿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概念也就会逐渐形成。
幼儿认识了水、花、壶、土灌等事物的特性;获得感性经验;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都得到发展;小肌肉群得到锻炼:手眼更加协调;爱劳动、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等良好品德行为得以培养:美感也得到发展…… 所有这些,才是这次劳动的真正结果,而非仅指幼儿浇花技能的获得。这些结果来自活动的过程,而非活动结束的一刹那。从这个意义上讲:过程即结果。
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因为,一方面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以及整个发展水平都非常有限,这些都制约着活动的水平;另一方面,活动的材料、性质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选择,这实际上也制约着幼儿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进而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反映。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既是积极能动的主体。同时又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客体。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当中并予以适应的引导。
活动过程中有力的主导作用的完美结合。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在这方面颇有体会。一位教师在体育活动“滚铁环”中的表现就很能说明问题。该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使幼儿学会用铁钩推铁环,使铁环滚动、活动开始,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铁环,让幼儿自由玩。然后问:“你们是怎样玩的?”当幼儿说出自己的玩法后,教师及时设疑:“能不能不用手就让铁环滚起来呢?”幼儿纷纷想办法:有的用脚踢、有的将铁环级在石头上用头去碰,有的用竹杆打……教师也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探索,并在意用铁钩去推。幼儿觉得好玩、纷纷模仿。教师并没有迫不及待地传授技能,而是进一步设疑:“能不能使铁环滚得久一些呢?还是不能用手。”这问题更富有创造性。幼儿一边试验一边比赛,看谁的铁环最后倒下。教师依然参与其中,时而自已试验,时而做幼儿的裁判。教师有意地使用“推”的方法 的确滚得久。但有的幼儿用铁钩吊住铁环往后拉也可以使铁环长久不倒。很多的幼儿都找到了自己的方法,也有很多幼儿学会了老师的方法。最后,教师用一次小小的比赛结束了,必须注重幼儿活动的过程
tag: 农村幼儿园教育,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农村幼儿园管理,农村幼儿园教育,幼儿园管理 - 农村幼儿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