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言语、动作、手势),再现文艺作品的内容(或某一片段)的一种游戏形式。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它不是以演给别人看为目的,而是为了追求表演的满足和快乐。
通过表演:1.可以培养幼儿的美好的心灵,积极的情感。孩子们通过玩表演游戏,以具体的生动的形式来体会所表演对象的思想内容,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品德教育渗透在表演中,受到思想情操的陶冶,培养了幼儿美好的心灵和积极的情感寓教于乐。2.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幼儿在玩表演游戏时,要协商分配角色,互相化装,共同准备道具,场景,要克服怕羞、胆怯,并克制自己大胆的扮演角色……这就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集体主义,表演欲望,积极的情感。
幼儿园期是个性发展的奠基阶段,个性在一切行动中都起着作用。它是影响行为的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核心。而表演游戏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比较容意使幼儿接受,所以用表演游戏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是一个好方法。
一、 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以情育情
宽松、平等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因此我注重建立教育的"情绪环境",用自身情感的表现和投入,激活幼儿的情绪;提供机会、场所,激起幼儿表演的兴趣,产生情感的共鸣。
1.作品内容,"爱字当头"
儿童文学本身就具有浪漫、幻想、夸张、新奇等特点。因此在作品的选择上,我们除了从角色形象,情节趣味,想象创新等方面外,还可从哲理、道德、审美价值等方面来考虑。同时我们还应注重作品的年龄适宜性。如《三只小猪》情节生动,讲话琅琅上口,极富歌唱性,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如果运用到小班幼儿身上就过难了。
2.角色选择民主化
陈鹤琴先生说过:"应尊重儿童游戏的愿望"。因此我常组织幼儿参与角色和动作的设计。从作品到表演必须有一个加工的过程:即把描述性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语言和动作的设计,使之适合表演。过去这个过程是由老师包办,幼儿模仿。现在我改为组织幼儿在反复听、读作品的描述文字后进行讨论,启发他们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角色的语言和动作,使之成为汇集
幼儿智慧的创作过程。
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总是:先给孩子一段自由谈判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能确定,我则会引导他们去尝试解决矛盾和问题。(如采用"石头、剪子、布"或竟赛等形式。)然后,提供宽敞的场地,给他们表演。经过一段时间后,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交流的话题丰富了,合作也协调了,性格也自然活泼开朗了。
3.把时空留给孩子
这里所说的时空主要是指:时间和空间。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以往我总是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非常紧凑。但是我发现孩子还是有些浮躁,活动时兴趣不浓,甚至在欢呼时氛围也不强烈。经过不断的反思后,现在我组织活动时,特意给他们安排了自由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幼儿可以到悄悄屋,表演区里自由活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幼儿情绪非常饱满,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甚至有些幼儿还有自己独特语言。就连不爱说好的蒙蒙在他们的"小天地"里,也能大胆的、有表情的演小鸭子走、小兔跳。可见自由的时间、宽松的环境对幼儿的性格非常有益。
二、 调整教学形式,以行育情
为了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愿望,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录像、VCD、图片、立体教具、哑剧、师生同演、配音……为了创设发挥运用语言的机会:我创造了"娃娃电视台"。定期举行广告、小品、新闻报道等大赛。给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并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提出发挥创作的教学要求。如仿编、续编、扩编、创编……为了使每个幼儿都有所提高,我根
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及能力组织了教学:A、给能力强的幼儿创设更好的自我表现机会。成立表演游戏提高小组,随时吸收有进步的幼儿。B、对能力弱的不敢上台表演的幼儿,我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教他学讲,而是让他多听、多说,然后鼓励他在小范围内进行表演。通过调整教学形式,不但使幼儿获得了成功的机会,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