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快感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
幼儿总是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游戏作为幼儿理解生活、表现生活、走进生活的重要手段,它促进幼儿在面对压力时情感的健康发展,是小班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使孩子自由驰骋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充分展示自我与个性。开展以游戏为主的陶艺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中自发地产生“想玩陶”的愿望,绽放出创造的火花。所以,我把小班幼儿的陶艺教育定位于“玩陶”“陶艺游戏”。幼儿园的游戏种类丰富多样,涉及每个活动领域。如陶艺游戏《小兔采蘑菇》,开始部分,孩子们戴着小兔头饰,念着《兔跳歌》,学着小兔蹦蹦跳,玩着有趣的《小兔和狼》音乐游戏。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他们开心地观察着蘑菇。当我提出:“兔妈妈要带小兔子去采蘑菇,可是她发现草地上的蘑菇都给大灰狼偷走了,怎么办?”幼儿马上争先恐后地表示做点“蘑菇”喂给小兔吃,“老师,我要捏毒蘑菇来毒死大灰狼,好吗?”“我要捏三朵蘑菇,一朵给兔妈妈吃,一朵给兔爸爸吃,还有一朵给小兔吃。”听着欢快明朗的音乐,闻着泥土朴质的气息,孩子们叽叽喳喳,捏塑出一朵朵姿态不一的蘑菇。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蘑菇”:“老师,我们去玩‘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好吗?” 这时幼儿已完全沉浸在了“小兔采蘑菇”的童话情景中。在这个综合活动里,我把陶艺和语言、音乐、科学、体育等领域相结合,不仅让幼儿在看看说说、做做玩玩的活动中感受各类游戏所带来的快乐,而且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关心爱护他人的情感。
研究证明:三岁阶段的孩子灵感思维主要出现在他们的游戏中。我深深感到:小班陶艺教育和游戏的巧妙结合使陶艺对幼儿充满了诱惑,幼儿泥塑的灵感被激发了出来,这时的陶艺已不再是“教陶艺的教育”而是“陶艺以外的教育”。“奇特的我”是抽象的词语,我利用游戏和形象的教具,诱导幼儿在建立丰富的脸部表象基础上进行五官的夸张变形。如活动一开始,我给幼儿提供各种凹凸镜子,和
幼儿一起玩《变脸》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观察变形后的各种怪脸。看到自己在镜子里的怪模怪样,大家都哈哈大笑,连说“真好玩!”。我顺势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的笑脸。“小朋友,你们看看***小朋友脸上有什么表情?你什么时候也会笑?你是怎么笑的?眼睛变成什么样了?……”孩子们兴奋极了,抿嘴笑、裂嘴笑、捧腹笑,千姿百态,创造的火花在这儿闪烁着。接着通过仔细观察多媒体课件《变形画》、与父母一起创造的“有趣的脸”画,孩子们对脸部五官进行丰富的想象:鼻子变长了、变圆了或变大了,甚至变歪了;嘴巴有的成了一条线、有的象灯笼那么大、还有的变成了一朵盛开的花,舌头也比下巴长了;……奇思妙想让我惊叹不已:游戏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双手捏陶的动作刺激了左右脑的发育,两者结合使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自由表现对生活的感知。
陶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可以从幼儿园开始进行,从小班幼儿的体验活动着手。相信,“根”的扎实必定会换来“树苗”的茁壮成长。
tag: 幼儿绘画,幼儿绘画教程,幼儿绘画启蒙,幼儿教育 - 幼儿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