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

高中历史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

11-07 15:32:21   浏览次数:921  栏目:高一历史教学设计
标签:高一历史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高中历史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
重点讲解】   一、浅谈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意义及其基本经验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1.背景   (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这些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难得的国际环境,为创办特区提供了机遇。   (2)国内方面,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2.实行原因   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意义: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世界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状况,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更加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开放、互相依存程度更加增强。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早在1984年10月,邓小平明确地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强调指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不是短期的政策,而是长期的政策,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和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选择。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在当代,世界最新通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大大缩短,使国际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普遍纳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洪流之中,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化、国际化、一体化普遍要求各国打开国门,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世界市场的扩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而要尽快妥善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4.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市场失灵领域要由政府依法监管或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经验,属改革方向问题。   第二,坚持既积极又稳步地推进改革,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体制障碍。   第三,改革开放互相促进,以开放促改革。   第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直接动因。   第五,改革发展稳定良性互动,以改革促进发展和促进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中国改革成功非常重要的经验。   第六,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要强化党对改革的领导统筹和协调。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利益矛盾凸显,怎么加强改革的统一领导,加强改革统筹协调,非常重要   二、对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www.lexue88.com   1.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辅射和带动作用。现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由四个层次组成的。第一个层次是经济特区,现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等五个经济特区。第二个层次是开放沿海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第三个层次是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个层次是内地。   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三、浅谈浦东开发的目的、条件及其成就   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并改变浦东的落后局面。   2.优势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发展非常快。   3.成就:浦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发展迅速,并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也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难点分析】   浅谈经济特区的含义、创办过程、条件、特点及其意义   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1.创办过程   “经济特区”一词,1979年由中国首先提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条件: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1)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   (2)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3)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4)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5)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6)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3.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影响   (1)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 050项,外商企业13 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2)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 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3)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 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易混知识

[1] [2] [3] [4]  下一页

,高中历史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
《高中历史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相关文章

tag: 高中  历史  ,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