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张立军《窃读记》案例的感受
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的教师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靠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的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不是这样,这可能与自身的成长有关。语文无论怎么定位,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是不会把语文教好的。在这里我从张立军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他的文化底蕴之深,因为在他的课堂上对教材文本的分析是非常到位的,学生不但锻炼了阅读,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深一层了解课文内容。古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失。所以,一个语文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张老师的语言修养很高,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并且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有很强的逻辑性。他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作为我们年轻教师,说话很随意,想什么就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且时常带着口头语,还有的教师方言很重,语气平淡无味,那么这节语文课堂怎么会有感染力呢?这一点是值得我学习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况且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有极强的模仿倾向。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只有阅读积累、专业知识、丰富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指判断、推理、概括、顿悟、应变等能力。思维也就是智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它有很大的生成性。教学有预测,但又不能完全预测,尤其我们主张“以学论教”,“顺学而教”,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如果教师缺乏对课堂的实施操控技能,对学生的生成内容欠缺敏感性,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就容易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打乱教师的设计。从《窃读记》一课,我们可以看出张立军老师高超的课堂实施操控技能,当他觉得学生生成的东西有可能影响自己的课程,就及时地把它搁置起来,委婉,自然的说出自己的预设,引导学生沿着预设的思路学习。再如,他与学生对话,他不仅要注意倾听,同时要迅速的分析学生的语言,敏捷的判断出学生发言的价值所在,然后是有针对性的点拨或概括。这一点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学习的。
,谈谈张立军《窃读记》案例的感受
tag: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