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实录

《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实录

08-17 01:42:54   浏览次数:319  栏目: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实录,
  一是以诗激情。诵读与古丝绸之路上的地名有关的诗词,让陌生的丝绸之路,有了亲切熟悉的感觉。比如《凉州词》中的“玉门关”,《从军行》中的“楼兰”,《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阳关”,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中的驿马古道上的地名,让学生在短短时间内就找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二是以景激情。吕宝刚老师出示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陌生的丝绸之路,有了神秘的感觉。随着课件中丝绸之路路线的延伸,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向往之情就油然而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也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是以情激情。吕宝刚老师激情地描述,“这条路,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 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情趣昂然。 这样诗意的导入,书未读情已生,奠定了整堂课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精读·理出清晰的文脉线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一是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阅读的切入点,走进文本呢?吕宝刚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提出“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读。
  通过研读,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是一条长路,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路,丝绸之路是一条险路,这样一条文脉线就立了起来。
  接着再引导学生由这条险路,引出对描述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没有张骞,就没有丝绸之路;没有丝绸之路,也就没有张骞万世瞩目的功绩。吕宝刚老师把这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了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线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三、导读·激活学习的兴奋点
  利用地图导读,是吕宝刚老师这节课中最成功的设计。丝绸之路“横贯亚洲”,“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西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课文中描述得十分清楚,但是丝绸之路到底有多长,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怎样让学生把这一段文字读出滋味来,吕宝刚老师通过演示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行进路线,把这条书本中描述的路,直观地呈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学生从地图上看到了文中描述的长安、地中海西海岸、古罗马等地,这些实实在在的地名,这条横贯亚洲的长长的丝绸之路,自然启发和引导了学生的想象,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使学生的读书有了强烈的内驱力。
  四、品读·凸显浓厚的语文味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写张骞在匈奴“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了11年。这是怎样的11年呢?自然界中变化是“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不断地更替。而在时光荏苒中张骞又是怎样地等待呢?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张骞 “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张骞“默记地形、道路……情况”。
  身处险境的张骞,还一直筹划着要打通丝绸之路,这是多么伟大而感人至深的品格。但课文中只是把张骞11年的经历一带而过,怎样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动表达出来,吕宝刚老师设计了复沓的训练。把自然界的交替变化,与等待中张骞的所作所为交织在一起。互相衬托,让11年等待的岁月,给学生刻下深刻的烙印;互相补充,让张骞的形象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
  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吕宝刚老师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上一页  [1] [2] 

,《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实录
《《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