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祖父觉得那些事情都不重要。把谷穗当狗尾草割掉了,这件事比较重要。
生:祖父觉得粮食来之不易,从小一定要爱惜粮食。
师:有道理!读课文的6-12自然段,看祖父是怎么管她的?跟我们想象中的“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会发现什么?
(生默读6-12自然段。边读边圈划。读后讨论交流)
生:祖父管他的小孙女跟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他没有大声呵斥,也没有严肃批评。他是“慢慢地讲给我听”。
师:请同学们圈下“慢慢地讲”这几个字。透过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祖父。
师:太好了!读书就要这样,要透过文字,读出蕴涵在文字背面的意思!请继续交流你的发现。
生:我从“这是什么?”“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这两个文句中看出,祖父是在一步一步的启发他的小孙女。这是一位有耐心的祖父。
生:课文3次写了祖父的笑。“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祖父还在笑”,祖父始终在笑着教育他的小孙女,丝毫没有生气。从这三个“笑”可以看出,祖父是从心底喜欢她的小孙女的。
师:是啊。祖父的笑是从内心发出的。一个怎样的祖父,才会有这样的笑?
生:一个理解孩子,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的祖父才会有这样的笑。
生:只有疼爱子孙的祖父才会有这样的笑。
生:只有和蔼的祖父才会有这样的笑。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祖父,感受到了吗?
生:这是一位慈祥的祖父,和蔼的祖父,疼爱子孙的祖父。
师:这是一位慈爱的祖父。
(点评: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陈老师就是一位问得巧的“智者”——“读课文的6-12自然段,看祖父是怎么管她的?跟我们想象中的“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慢慢地讲给我听”和“三个笑”理解篇章、描述形象、激发情趣、体会写法、开启智慧、感悟人生,学生发现了“祖父的和蔼与慈爱”,发现了文字背后的意思,发现了汉语言的意蕴与魅力。在这里,长期以往,谁会说我们的学生不爱祖国语言?谁会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谁又会说学生不会学习呢?)
四
师:在慈爱的祖父的园子里,我追蝴蝶,吃黄瓜,抓蚂蚱,我感受到全身心的——
生:自由!
师: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人管我。我感受到自由带来的——
生:快乐!
师:尽管我是那么调皮,那么淘气,但慈爱的祖父却给了我一个——
生:自由和快乐的园子。
生:慈爱的祖父给了我自由和快乐的园子。
师:我在这个园子里是幸福的。但幸福的不仅仅属于我,连园子里的花朵,蜜蜂,蜻蜓,蝴蝶,小鸟,园子里的一切植物,一切动物,都是自由、快乐的。
再次读课文,感受园子里花鸟草虫的快乐、自由。读后,我要请你们当花朵,当蜻蜓,当蝴蝶,向大家介绍你的快乐和自由。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情不自禁地向身边的同学述说)
师:园子里的植物和动物们,你们快乐吗?你们自由吗?
生:我们很自由,我们很快乐!
师:请到前面来说说你的快乐和自由吧。
生:我是祖父园子里的一株玉米,我每天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蝴蝶在我身旁起舞,蜜蜂在我耳边唱歌。我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我要是愿意长到天上,就长到天上,反正没人管我。
生:我是一只快乐的蝴蝶,我在园子里随意地飞舞。一会从墙头飞进来,一会儿又从墙头飞出去。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连太阳都不知道。
生:我是园子里的一株黄瓜。我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如果不愿意,就是一朵花也不开,一个瓜也不结,也没人问。我要是觉得有点闷了,我会爬到架上去,有时候,还爬过墙头,看看外边的风景。
生:我是园子里唯一的一棵大榆树。园子的西北角是我的领地,来了风,我先呼叫,来了雨,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我的叶子就发光了,闪烁得像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师:在祖父的园子里有说不尽的快乐、自由……
(点评:在祖父的园子里,小女孩是快乐自由的;在陈老师建构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同样是快乐自由的。瞧,孩子们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情境,陈老师及时捕捉孩子们的思绪,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让他们“当花朵,当蜻蜓,当蝴蝶”,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快乐体验和自由畅想。问题一出示,瞬息开启了孩子们思维的门扉,点燃了孩子们想象的火种,孩子们的视野一下子变得敞亮起来,积蓄已久的情感之湖仿佛被投入一块大石子,顷刻被激活了,富有个性、充满诗意的语言如鲜亮的泉水汩汩涌出:“长到天上的玉米”够大胆,“随意飞舞的蝴蝶”够惬意,“爬过墙头的黄瓜”够独特,“呼风唤雨的大榆树”够诗意……这是智慧对话的课堂,这是师生心灵交融的课堂,这是充满诗意的课堂,更是大家无限向往的课堂。)
五
师:课文的题目是《祖父的园子》,作者想表达的是自己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和自由。但课文为什么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植物,写动物们的快乐和自由?
生:因为小姑娘在祖父的园子里是快乐的,所以祖父园子中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快乐的。
师:因为我的心是快乐、自由的,所以我身边的一切在我的眼里都是快乐的,自由的。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叫做——
生:借物抒情。
生:寄情于物。
师:对!课文中像这样借物抒情,寄情于物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我们再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悟。请看这一句:“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轻轻读这一句。作者眼中的天空为什么是“蓝悠悠的”“又高有远”?
生:在祖父的园子里,作者是快乐的,所以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连天空都是 “蓝悠悠的”。在祖父的园子里,作者是自由的,所以她觉得这里的天空都比别处的更加高远。
师:再看一句:“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轻轻地读,思考性地读,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生: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快乐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像下来看看、玩玩。
生:祖父是那么的慈爱,那么的和蔼可亲,白云一会在他的草帽上,一会又躲到他的身后,仿佛在和祖父捉迷藏呢。
师:作者把白云写得很调皮,很淘气,就像这个小姑娘。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
(点评:叶圣陶说:“如果不着眼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王尚文先生也坚持“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陈老师深谙语文教学的精髓,他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读中学习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学习表达运用。他关注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关注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他关注“说什么”,更聚焦“怎么说”。教学中师生对“借物抒情,寄情于物”写作方法的揣摩,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对下面教学中进行“写”的练笔张本蓄势,实现了内容向形式的延伸,理解向表达的迁移,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可谓是“劳力少而收获多”。 )
六
师:同学们喜欢祖父的园子吗?你们渴望有这样一个快乐和自由的园子吗?我们可以在心中建立起这样的园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走进我们心中的园子……
这是一座快乐自由的园子。走进园子,你看到草地、小溪、山坡了吗?看到树林、花朵、蜜蜂、蝴蝶小鸟了吗?如果有小溪,她一定在唱歌,如果有蝴蝶,她一定在起舞,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和自由了吗?
,建构自由快乐的“阅读教学的园子”《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及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