⒊来自教育改革的
小学开展儿童哲学的实践研究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走向,是人类的主体性和自我超越性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必然反映;是人类步入智慧化时代的需要;是当代教育观念的整体转变以及当代教育智慧化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开发小学儿童哲学教育有助于克服当前教育教学重知识传授与掌握的倾向;有助于转变教育者的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开展智慧性系列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灵性,引导学生亲近智慧、追求知识、发挥生命潜能,学会理性思考,展示个性特长。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儿童哲学是引导与启发儿童原有的思考潜力,期望藉由团体合作与互助,培养儿童推理、判断与创造的能力,同时经由个人独立思考与经验合作的历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并能合理评断他人意见的价值观(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儿童哲学简介》)。“哲学传统的定义之一就是思考,思考贡献自己于思考的提升”(周俊良)。孩子是富于幻想、天真的,不同于成人的社会化,受到了世俗的牵制束缚而使得思路窄化固著,因而在儿童阶段是最适于引入儿童哲学教育领域的。实施儿童哲学教育,则是希望能让儿童养成随时反省以及检视自己思想,为自己思考、求意义的态度,是种不仅具有批判和创造性,也是具有人文关怀性的思考(详见《儿童哲学简介》)。
因此,就教育观点来看,儿童哲学本身就是教育,儿童哲学的实施,就是
在实现儿童为自己思考的自主教育本质。
小学儿童哲学教育研究是对学科教育的补充,开拓了培养学生智慧的一个新领域,并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能够为实施素质教育、生命教育拓展新的内涵,探索一种新的实践途径、方法和内容,从而丰富教育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界定
(一)课题的理论
儿童哲学教育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化行动之一”,是哲学和教育的事业,必须在道德、做人、生活、智慧的教育环境中构建其内容和理论。但令人遗憾的是,人类目前尚未建立较为完整的儿童哲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理论。因此,我们只能从已有的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寻求活动的内容和规律。
⒈哲学理论。在西方,哲学即爱智慧,即思考。儿童自身原本潜藏着能大量开展的思考智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常或隐或显地进行知性探究的活动,只因成人世界偏差的教学方式,及生活上的错误压抑,未曾对此巨大潜能加以适当充分开发,而导致此单纯、敏锐的思考智能,随年龄增长,反而变得退化、迟钝,是故从改善儿童思考能力着手,将曾进吾人之思考能力(林伟信)。VYGOTSKY提出“潜进发展区”的概念,说明了儿童的可塑性、潜在的发展性,儿童哲学教育理念即本此概念,有着启发儿童心智的基本教育观。运用哲学的方法论,指导此项课题研究,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⒉智慧论。多元智能是
由美国哈佛大学零方案的共同主持人,哈佛大学的教育教授豪尔——迦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每个人具有最基本的九种智能。九种智能具体指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然智能、自省智能、存在意识智
能。这是人类用来学习,解决问题,以及创造的工具,也是每个人都应开发、都会使用的工具。这九种智能的不同开发程度,不仅决定了人的个性区别,也与素质教育的应然
性、必然性和实然性,有着
内在的有机的密切联系。近年来许多国家莫不致力于教育改革,虽然各有不同的方向与重点,形成了一股全球性的潮流。我们也像世界许多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一样,在教改的过程中对迦纳提出的多元智慧论(或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
MI)有一些期许。他的多元智力论为希望带好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工作者破除单元智力观的迷思,从更宽广的角度来诠释智力的定义,而不是仰賴纸笔为主的标准智力测验,做为測量和鉴定学生智力的唯一工具。建议学校教育与课程设计,应着重于指导学生对核心课程有深入的了解,以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和解決问题的能力,而不仅是鉴定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