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阿长,只是个传说——《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例析

阿长,只是个传说——《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例析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973  栏目:语文教研
标签:语文教研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阿长,只是个传说——《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例析,

阿长,只是个传说

——《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例析

鲁迅家的保姆——长妈妈,对鲁迅的童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曾几次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而《阿长与〈山海经〉》(以下简称“本文”)一文,则被认为是作者对她的专文回忆。该文现收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

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比,在对本文的整体把握上,似乎比较集中和一致,并没有多大的分歧和争论。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解读中,总感到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们。下面略举一、二:

一、习惯认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鲁迅先生对阿长是很怀念、感激的。”从文中所叙来看,引起作者对她产生“敬意”的原因,就是为自己买来了《山海经》一事,除此而外,则都叙写了阿长让人感到麻烦,觉得不满,以至令人憎恶的可笑、可憎的“劣迹”。按《教师用书》(以下简称“教参”)的说法,这是“欲扬先抑”。这固然不错,但作为作者特别亲近、感念的人物,我们相信阿长的“优秀事迹”绝不应仅此一端。因此,我们不禁疑问:既为专文怀人,无论是从事实上说,还是就写作上论,作者何以这样重“抑”轻“扬”呢?

二、在阿长许多“劣迹”中,有一桩是她讲“长毛”的故事。论篇幅,当属详写部分。对此,教参表述为:“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至于阿长讲长毛,可见民间对长毛的传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于我们认识太平军不无裨益。”而教参另附了潘旭澜和季承权、黄政安的相关文章,或认为“表现了十足的愚昧和阿Q精神”,或认为“阿长是愚昧无知的……鲁迅也确实给予了含笑的批评。”这些解释,虽有所不同,但其实都着眼在一个问题上,即这一事例表现了阿长的什么特点,而不是在讨论它在文中的意义。试想:①阿长并非“学者”,作为一个没文化的劳动妇女,拿这些“山寨版”的故事吓唬哄骗小孩,究属平常,算不得“大过”;②就算故事表现了阿长的无知,这与她买《山海经》并不构成对比。这样,所谓的“抑扬”就有点风马牛了;③与其他的劣迹相比,这倒在其次的,而对于自己伤害严重的,如谋害“隐鼠”等,只一笔带过,笔墨的轻重也有倒置之疑。可见,这一部分的作用,也着实让人费解。

三、本文叙写对《山海经》一书的兴趣由来,本是极平常的一个缘起,就是作为小孩对图书的偏爱。但文中却花了一大段,不但介绍了远房叔祖的怪诞,而且还列了不少“名目陌生”的书名。这对于写阿长买《山海经》也似乎是个累赘。

四、对阿长的称呼的来历,以及她的身世,本文在开头和结尾几次作了交代和强调,尤其是对她的身世,作者强调的是“不为人知”。按教参的解释,这“可见出身之低下”以及命运的“不幸”。我们姑且不论作者到底对她是否了解,但作者采取的办法不是隐去不提,而是一再强调不知,而只知她是一个“孤孀”,难道这只为突出她的不幸,而来反衬她的善良吗?我觉得也不尽然。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阎昌明先生在《鲁迅与陈西滢》一书中指出:“阅读鲁迅的杂文,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他讲述的人物和事情如果不是专门了解过,单从鲁迅杂文中找答案,的确不甚了了,即使对事件的背景和线索有一定了解,但对鲁迅信手拈来式的讽刺文字,或引文或议事的片言只语式的论战方法,也非得有相应的注解才能明了。”事实上,不光是他的杂文,读他的散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觉得在解读他的作品时,不妨也从作家创造的视角,认识其在创作时特定的时代、环境和事件,并联系相关的作品进行探讨。
   基于以上的认识,下面我们具体选取本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试作例析。

一、切切察察  鲁迅先生在 “贬”阿长时,一开始就表明自己“最讨厌的是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切切察察”本是一个拟声词,这里借指在背地里说人长短,也包括散布流言,搬弄是非。对此,作者进一步描写道:“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十分形象。鲁迅先生把“切切察察”列为最讨厌的首因,是有道理的。

钱理群教授所言,在女师大风潮发生后的一段时间中,鲁迅先生的大部分文章都与这一事件密切相关,尤其是与现代评论派之间的论战。阎昌明先生在《鲁迅与陈西滢·“关键词”的出处与反证》一节中指出:“鲁迅与陈西滢论战中的一些‘关键词’大都出自陈西滢的文章,反被鲁迅引用,以为还击的武器。……在鲁迅与陈西滢的论战中,‘流言’是一个被鲁迅反复引用的词语。这个词在陈西滢的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是在挑起论战的第一篇‘闲话’——《粉刷毛厕》中。”陈西滢在文中含沙射影,诬称这次学生运动是“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并假意说:“这是很可惜的。我们自然还是不信我们平素所尊敬的人会暗中挑剔风潮,但这篇宣言一出,免不了流言更加传布得厉害了。”这里所说的“宣言”,即指鲁迅和马裕藻等人在《京报》上发表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在此后的论战中,陈西滢等人不惜用大量笔墨,不断地对鲁迅进行攻击。1926年1月30日,他与徐志摩以通信的形式,在《晨报副刊》发表了“攻周专号”,在鲁迅来说,无异于又一个“元旦辟头的磨难”。

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人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

他没有一篇文章里不放几枝冷箭,但是他自己又常常的说人‘放冷箭’,并且说‘放冷箭’就是卑劣的行为。

 他常常‘散布流言’和‘捏造事实’……但是他自己又常常的骂人‘散布流言’、‘捏造事实’,并且承认这样是下流。”

其实,有关女师大风潮的这段公案,事实是很清楚的。鲁迅以光明磊落立于现代文坛,“流言”对他的刺激可想而知。因此,鲁迅在论战的多篇文章中,反复对“流言”加以反击。有人曾作过统计,在鲁迅的杂文中,“流言”一词就出现60处。

例如“流言”本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实在应该不信它。

这些“流言”和“听说”,当然都只配当作狗屁!

足见流言之易于惑人,无怪常有人用作武器。

流言之力,是能使粪便增光,蛆虫成圣的。

可见流言也有种种,某种流言,大抵是奔凑到某种耳朵,写出在某种笔下的。(《并非闲话》)

然而无论如何,“流言”总不能吓哑我的嘴。(《我的“籍”和“系”》)

即如女师大风潮,西滢先生就听到关于我们的“流言”,而我竟不知道是怎样的“流言”,是那几个“卑鄙龌龊更远过于章炳麟”者所造。(《并非闲话(二)》)

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 并非闲话(三)》)

至于“流言”,则先已说过,正是陈源教授首先发明的专卖品,独有他听到过许多。(《不是信》)

我对于“放冷箭”的解释,颇有些和他们一流不同,是说有人受伤,而不知这箭从什么地方射出。所谓“流言”者,庶几近之。(《无花的蔷薇》)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流言”给鲁迅先生造成的伤害之深,也同时见出他对“流言”以及流言的施放者的痛恨。因此,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认为,本文直言不讳地表示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的讨厌,其实正说明了他对“流言”的态度。联系起来看,实在耐人寻味。

二、神力 本文中,“神力”一词出现有两处,一处是在阿长讲长毛故事后,一处则是在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后。教参对“神力”作了专门的解说:“神力,神奇之力。本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称颂的意味。”

先看第一处。调侃,意即嘲弄。那是什么事情,作者要加以嘲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1] [2]  下一页

,阿长,只是个传说——《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例析
《阿长,只是个传说——《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例析》相关文章

tag: 传说  山海经  关键词  , 语文教研,语文教研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