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由“屈原死得不值”说开去

由“屈原死得不值”说开去

11-07 15:05:58   浏览次数:569  栏目:语文教研
标签:语文教研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由“屈原死得不值”说开去,

由“屈原死得不值”说开去

教学郭沫若的《雷电颂》这篇课文时,学生是非常的兴奋。因为学生不仅早就知道了我国历史悠久的端午节包粽子和赛龙舟活动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的。而且他们还通过网络查到了《九章》、《天问》、《楚辞》、《怀沙》、《离骚》等在中国文学史享有盛名的著名文学作品都是屈原写的,屈原是一个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兼政治家战国时楚国人。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谈到对屈原的了解时是口若悬河,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我也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之间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对屈原是敬佩到了极点。屈原差不多成为几个爱好文学学生的“偶像”。

可是,当他们了解到屈原是因为“昏君楚怀王听信奸臣的话,把一心为国的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到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之极,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来到汨罗江边,跳江自杀。”时,学生的心情开始有点不平静了。起先,是几个同学窃窃私语,一会儿,就有一个叫吴敏剑的同学举起手来犹犹豫豫说:“老师,我,…我认为屈原死得不值得。”这一下,班里仿佛是烧开的水,顿时沸腾了起来。大家开始交头接耳,纷纷议论起来。我一听,心中也是一惊。这可是完全超出我的预料。怎么办呢?情急之中,我故作镇定的说:“现在吴敏剑同学有一个新的观点,你们认为合理吗?”于是班中“合理!”“不合理”声是此起彼伏,仿佛故意有人趁机起哄似的,一片乱糟糟的样子。

为了有效的控制课堂争论不休的混乱局面,我灵机一动,对大家说:“现在,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到底是谁对谁错,不妨大家来辩论一下,请各自说出充分的理由,可以吗?”“可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兴奋的说。“好!为了把理由说的更充分,也更有效的利用时间,现在,我想把大家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阵营。凡是赞成屈原死得值的为正方,赞成屈原死得不值的为反方。具体的步骤是:先有相同观点的同学相互讨论一下,然后选出代表来发言。评委也由大家自己推选,最终是哪一方获胜,由评委来裁定。怎么样?”“耶!”全班学生是异口同心的说,一个个是情绪高昂。

大约是十分钟后,正方代表A首先发表意见。只见他振振有词的说:“你们知道吗,屈原生前曾说过一句话:‘我愿意藏在鱼的肚子里,也不愿和奸臣糟蹋祖国。’此刻,国家都灭亡了,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一死百了。所以,我认为,屈原是死得其所。”

“不对!不对!屈原应该是个明事理的人。要知道,蝼蚁苟且偷生,何况人呼?此刻,屈原的死已经是于事无补。我认为他死得不值。更何况他所尽忠的楚怀王是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君。”反方代表1不甘示弱的反驳道。

 “我再来补充一下。古人不是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吗?现在的屈原已经被楚王流放,何必还要去想已经被灭亡的祖国呢?其实,以他这么好的文学修养,他完全可以不再顾问时事,可以静下心来多写有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造福后世呀!我们觉得他的死意义不大。”反方代表2不慌不忙的说。

这一下,正方代表B有点坐不住了。他有点激动的说:“你们在这里说这些话,你们知道当时屈原的心理感受吗?要知道,屈原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他心底里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紧紧地连在一起了,誓与楚国共存亡。生,是楚国的人,死是楚国的鬼。这种情感是我们后人所无法理解的。当他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祖国灭亡了,自己的理想破灭了,他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吗?他的死不是没有意义的,他那叫以身殉国呀!所以,我们认为他死得值。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重于泰山!”你们难道不觉得吗?要不然,他的事迹怎么会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传诵呢?”一连串的反问赢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随后,课堂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沉默,一时间大家都沉思无语。我本以为双方的辩论会到此结束了。正当我想叫评委发表意见的时候,反方代表3站起来说:“你说的是有点道理。但是,从他的个人角度来说,我还是认为是不值的。因为我们不是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他这一死,那么,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不是都化为空谈了吗?更何况所谓‘良臣择木而栖’。楚王先负于他,他又何必这么死脑筋呢?他的死是无谓的牺牲。”

……

正反双方的争论还在继续,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大家也是全神贯注的听着。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这么专注。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看着一个个余意未尽的学生,我真有点不忍心打断他们。只得极不情愿地宣布辩论暂停。

回到办公室,我迫不及待的把自己刚才的教学过程与同年级的语文老师进行交流。同事也纷纷表示,说“屈原死得不值”的观点他们也在课堂中遇到过。但他们都没有在课堂中化时间让学生辩论。而是直接告诉他们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就没再说什么。

我这样做对吗?同事的处理合理吗?对此,我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允许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本价值的出现。这堂课中,学生认为“屈原死的不值”是对文本个性化的独特理解,而且我感觉到这种理解是发自内心,也基本符合时代的特征。更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但是,这种理解的价值取向与我们教学预设的目标之间是有距离的,有的理解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个时候,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该怎么办?肯定?否定?或者……

为了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我再次仔细的去学习了《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评价》(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资料),反复推敲其中的解释说明部分,也和学校的同事开展了交流讨论。终于解开了心中的困惑。

首先,要学会等待,给予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备课备得再认真,预设得再充分,也随时都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语文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在对学生的发言和表现进行评价时,要改变评价裁判者的形象,要成为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合作者、指导者。这样,在学生的表现与教学要求有距离时,你就不会马上武断评价,就会留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就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同时还会积极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还会敏锐地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发现一些内隐的有价值的信息,使课堂精彩纷呈。与之相反,如果此时教师不作细致的了解而冒然作出否定学生的理解和思想的举动,无疑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打击的不仅是一个学生,甚至是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鼓励预设要有适度的弹性,给“生成”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意外,随时作出应变,变动教学步骤和方法,顺应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生成有效的方法。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教师要努力培养教学智慧,灵活把握善变的课堂,灵动的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如竹桶倒豆子似的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感到庆幸的是,当学生的理解出现节外生枝的时候,我没有当栽判者,于是课堂中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学生都是终身难忘的。

其次,要细心发现,积极引导。语文课堂教学中,给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师生有了平等对话,可以使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陈述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所以课堂上就会出现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这是学生思维火花被激发后的必然结果。问题是,教师在面对这些“突兀”的声音时要十分理智。不仅要学会等待,更要学会引导。因为,正确的答案固然可喜,可错误的“立异”也不能马上就“枪毙”。也许这其中有着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在里面。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要理解学生“另类”思维产生的原因,要细细斟酌在接纳学生的另类想法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良好的导向和启迪,使学生的价值取向不至于偏离。反之,当学生的感悟真的是错误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及时的加以分析与引导,并努力给予纠正。否则,倘若学生感悟出的是一个没有“是非”的判断标准,传达给学生“标新”的信息是完全错误的,这也是极为不当,也绝不允许的。

其三,要尊重感悟,多元并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定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原因有许多:时代不同,价值的定位也会不同,因为社会在发展,人的价值观念也会与时俱进;读者不同,对一篇文章的价值意义的理解也不同。譬如对“投降”一词的理解,赞成的就会说什么“良臣择木而栖”,反对的就会说是“没骨气,贪生怕死”。所以,在语文教学时,特别是引导学生探求其文本价值时,学生无论有怎样的理解我们都不应马上全盘否定或不加分析的肯定。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应先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确实是有新意的,值得肯定的,固然是好的;即使是有偏离的,也应想办法积极去引导,千万不要不给机会或无情的一棍子打死。特别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价值时要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要站在人物当时当地的心情的前提下去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只有这样,学生感悟出来的价值取向才会符合时代特征。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时,教师不要死守教参,墨守成规,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允许各种理解多元并存。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达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屈原死得不值”说开去
《由“屈原死得不值”说开去》相关文章

tag: 屈原  , 语文教研,语文教研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