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三巧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三巧

11-07 15:44:21   浏览次数:225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四
标签:高中语文必修四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三巧,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三巧

□何登保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传统课文,与当今的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如何化远为近,推陈出新?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些巧妙的处理。
  一、巧引名言,设计主问题,解读文本
  在这篇演说词中,恩格斯用精简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一生伟大的贡献,并对马克思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文章结构严谨,内涵丰厚。为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引用了几句名言,设计主问题。
  引言一: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与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问:“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答:“思考一切。”
  问题讨论1:在本文中,恩格斯是怎样概括马克思“思考一切”的贡献的?
  “思考一切”是马克思留给后人的一个经典回答,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之下,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3段至第5段。因为善于思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豁然开朗”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可以说,“思考一切”串起了课文中关于马克思在理论上的所有贡献。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引言二:马克思的墓志铭中有句话: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问题讨论2: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中悟出课文第七段的内容吗?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世界的工作?
  由墓志铭中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探究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上的贡献。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的斗争从自发走向自觉。
  引言三:郁达夫《怀鲁迅》:一个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一个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爱戴的国家是毫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问题讨论3:马克思无疑是德意志民族最伟大的人物,这样的人物生前生后有着什么样的遭遇呢?
  首先引导学生看“战友”对马克思的态度。
  马克思的逝世,对于与他并肩战斗了40多年的恩格斯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巨大的打击。恩格斯直面战友的墓穴,他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几乎全浓缩在一句话中:“他已经永远的睡着了。”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
  再引导学生看“敌人”对马克思的态度。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他的理论和实践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这正印证了毛泽东的话:“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
  二、巧用名句,化解难点
  课文第三段介绍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术语,内容艰深;加上又是翻译过来的作品,语言艰涩,句式关系复杂。教学中,如果陷入术语和句子关系的解释中,势必影响对文章总体内容的把握,影响对马克思伟大人格的感悟。因此,我在教学中,借用了中国古代的名诗来突破难点。
  (1)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先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然后才能引导他们懂得礼义廉耻。管仲这句话深刻而且形象,学生不难理解。我要学生用这句名言与课文中相关内容对照。学生很快能找到相对应的文句:“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把中外思想家的经典思想进行比较,既能化解课文中的难点,又能让学生在对马克思表示崇敬的同时,激发起民族自豪感。
  (2)王安石:“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针对课文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一句,为避免学生对“简单事实”一词作简单化的理解,我引用王安石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简单事实”并不简单,这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贡献。说它简单,是因为它以简驭繁,剥茧抽丝,恰如郑板桥的诗,“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三、巧借异读,触及精神
  课文的结尾两段,最富感情色彩,教学中,我从网上下载音频素材并进行剪辑,让学生听这两段录音。可惜录音是根据旧版教材录制的,其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新版教材改成“把它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现成的录音无法改变,能改变的是教学设计。于是,我把这不同的读音当做教学机会,意外生成新的问题。我让学生体会“拂”与“抹”的区别。“抹”动作较重,而“拂”动作很轻,“拂”更能表现马克思对敌人污蔑的毫不在意,更好地体现了马克思大无畏的精神。一字之辨,不仅辨明了词语的轻重,更让学生深入地领悟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
  激活课堂
  周清
  何老师用“三巧法”来教学这篇传统课文,新颖独特,拉近了教材与同学的距离。
  通过巧引名言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结构、作者感情线索。通过巧用名句化难为易,突破了文中艰深的政治术语。通过巧借异读,使学生把握了文中作者的思想精神。
  整堂课教学思路明晰,学生充满激情,主动参与,使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激活版”。
  由此看来,巧妙的设计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还是至关重要的。
  赞叹之余,也有些意见与何老师商榷。如:“引言三”用郁达夫的名言来让学生讨论马克思的遭遇,可对于名言中的“民族”“国家”如何去与课文相关内容进行类比体会呢?再如:巧用名句(1)管仲的话,目的是要突破教学难点——了解马克思的人类认识规律,可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只是对照找出相关的语句,至于深层的理解似显肤浅了。
                                   武汉市十五中43000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三巧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