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地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地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群山不语,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1、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本文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登长城的时间,描写景物特点,以“归鸿”引出下文对长城的思考。
第二部分(2—7自然段):对历史上的长城作出的评价。
第三部分(8—11自然段):对现代长城作出的评价。
2、第一自然段点明什么季节?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写“归鸿”有什么作用?
(“深秋”;“落日熔金”“猎猎西风”“野草枯黄”“酸枣变红”“归鸿” 给人苍凉寂寥的印象。作者写“归鸿”引出后文对长城的思考。)
3、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对长城的历史作出了评价?
明确:从三个方面
①从长城历经无数战争的角度评价长城是“一卷凄婉的历史”;
②从修筑长城的目的的角度评价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
③从幻想与现状矛盾的角度评价长城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
4、文中“曾几何时……‘春闺梦里人’了”描写了怎样的场面?“春闺梦里人”是指谁?
明确:分别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战后凄凉的景象;“春闺梦里人”是指与恋人离别的阵亡士兵。
5、在文中长城象征什么?作者写长城凄凉悲切的历史和开放自信的现实,目的何在?
明确:长城象征中华民族。写历史的凄凉悲切是为了正确全面地认识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保持清醒头脑,鼓舞斗志,更好地指导现实斗争,推动社会进步;写现实体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展现中华民族由封闭走向开放了,取得进步了。
二、请你设计一个保护长城的活动,并写出活动过程。
示例1 活动名称:长城图片展
活动过程:(1)全班所有同学搜集关于长城的图片(可到阅览室查找,可到网上下载);
(2)张贴图片,在全班展览:
(3)交流感受,形成认识。
示例2 活动名称:“为长城洁面”志愿服务
活动过程:(1)招募志愿者;
(2)准备各项材料;
(3)双休日,志愿者上长城,有的拾拣垃圾,清除墙上的污迹,有的向游人发放宣传单,倡议保护长城;
(4)交流心得体会。
《专题“长城”》学案(三课时)
主备:羌雪霞 审核:李晓星 使用时间:2012.10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长城形)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
2、(识长城用)初步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3、(抒长城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运用网络资料,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学法指导]:1、搜集占有资料(课前搜集占有资料,自制作品,感知丰富的长城文化内涵);2、阅读法(背诵诗文、阅读名文,感受古今文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形成自己观点)。
[预习导学]:
1、到相关网站或图书馆查找长城的资料(包括图片、传说、成语、民歌、民谣等)。
2、阅读书本P78至88页,完成《创造性练习》P51课堂练习一至五题。
第一课时
[课堂研习]:
一、说说你所知道的长城:
1、长城有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2、在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
3、孟姜女哭长城,究竟是哭诉的什么?
[1] [2] 下一页
tag: 长城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