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语意分层法
例9:把下面的短句变成一个长句。
他们都是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怀有远大的理想而又德才兼备,他们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伟大的祖国。
二、常式句与变式句
单句中的各种成分和复句中的各个分句,按一般习惯用法的稳定次序来排列的句子叫常式句或一般语序句。
汉语中单句正常的语序一般是:定语——主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改变了单句中的成分次序或复句中分句的语序,这样的句子叫变式句或特殊语序句。
(1)单句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谓倒装句、状语提前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变式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单句的常式句和变式句可以互换。
①你怎么了?(常式句) 怎么了,你?(主谓倒装)
②我们昨天下午在礼堂举行了庆澳门回归文艺会演。(常式句)
昨天下午,我们在礼堂举行了庆澳门回归文艺会演(状语提前)
③他急匆匆地走进来了。(常式句)他走进来了,急匆匆的。(状语后置)
④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常式句)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定语后置)
常式句中颠倒了次序的部分,往往有强调作用,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如:
1、主谓倒装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2、状语倒装句——他离去了,在依依不舍之中。
3、定语倒装句——大家都注视着这位新同学,高高的,瘦瘦的。
4、因果变式句——这果子吃不了,太硬了。
(注意:有些倒装,是为了押韵,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有些倒装,倒置了词序后,就造成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2)复句的常式句一般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复句的变式句则是正句在前,偏句在后。
我因临时有点急事,不能可您一起去北京了。(常式句)
我不能和您一起去北京了,因为我临时有点急事。(变式句)
三、主动句、被动句和“把”字句
以主动者为陈述对象的句子,叫主动句;以被动者为陈述对象的句子,叫被动句。用“把”字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放在动词前的句子,为“把”字句(实属主动句)
将主动句变为被动句(基本上适应“把”字句),适用于两种情况.
1、强调意念上的“受事者”(动词涉及的对象),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或无从说出;例如:许多屋顶被冰雹打烂。许多物资被洪水冲走。(分别强调“许多屋顶”和“许多物资”)
2、保持主语的一致,使句子表意更清晰,使句式更整齐。
例如:战争开始的时候,他的父亲死在前线,后来德寇又杀死了他的母亲;他的祖母和妹妹是饿死的。
第一个分句主语是“他的父亲”,第二个分句主语是“德寇”,第三个分句主语是“祖母和妹妹”。将第二个分句改成被动句(他的母亲被德冠杀死了),让“他的母亲”作主语,全句的主语就一致了。
四、整句和散句“整”和“散”都是指句子的结构形式。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叫整句;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叫散句。
整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语势强烈。
散句: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使用性广。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许多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
这是一个整散句结合的典型例子。其中加横线的是整句,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充满激情;散句穿插其中,又使句式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五、肯定句与否定句
用肯定式来表达的句于,叫肯定句;用否定式来表达的句子,叫否定句。
同样一个意思,使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在程度上有差别。例如:
克隆羊的技术可以掌握。(肯定句式)
克隆羊的技术不难掌握。(否定句式)
克隆羊的技术并非不能掌握。(双重否定句式)
以上三种不同的句式,语气由轻到重。用双重否定句式比用肯定句式表达的程度要重,这是一般情况,不能绝对。有时候,使用双重否定句式,比用肯定句式显得委婉。如:这个“电脑迷”电脑技术好,参加计算机竞赛不会不获奖。因此,要仔细比较。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教学案参考答案
1、解题思路:语境中陈述对象为"公安干警",A项的后一个分句主语是"赃物和赃款"与语境的陈述对象不一致,B项的后一个分句与项有相同的毛病。 项的第一分句的主语是"犯罪嫌疑人"与语境的陈述对象也不一致。 项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公安干警",与所给的语境衔接,所以选D项
2、解题思路:本题是从排序照应的角度来考查选用句式的,上文突出"巧"字,下文"不喜欢一般化而喜欢特殊化"。A 、B项均为"爱看------而不爱看"与原文的"不喜欢------喜欢------"照应错位。 D 项的"陈旧"、"新鲜"也不能与原文的"一般化""特殊化"照应,所以,选C。
3、解题思路:作者的立足点是"山门"即河边的打谷场与建筑物之间;应该承"河"谈起,依次往后写。抓住空间顺序。B、 C、 D项的空间顺序是混乱的。作者的立足点和各种景物的空间位置没有弄准。只有A项是清楚交代作者立足点和各种景物的空间位置 ,所以选A项。
4、分析:①是对仿句内容的规定,但很抽象;“另举一个事例”的具体要求,必须从对原事例分析中理出。以下几点应考虑到:
a.李时珍是古代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由“古往今来”一词可推知,“另举一个事例”应当是“现代的”杰出人物,并写出杰出人物的姓名。如举出的仍是古代人物,扣1分 (如:如果没有太史公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没有他三十年如一日的遍踏南北的考察采集,哪里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问世! 如果没有旷代文豪曹雪芹深刻洞察贵族帷幕,体察黎民苦痛,没有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哪里会有文学巨著《红楼梦》的问世!);若不写人名或仅写集体名,扣1分;兼有则扣2分。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教学案tag: 教学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