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衔接”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的目标
1、掌握语句衔接的相关知识。
2、探析解题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探析解题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了解语句衔接的相关知识:
语句衔接题属高考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内容,从知识上看,属于消极修辞;从能力层级上看,属较高层次的“应用(D级)”类。此类题能力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也是学生备考复习时的一个难点,做这类试题,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力求做到在思想内容方面事理通达,在表达形式方面文理顺畅。具体来讲,语句连贯、衔接紧凑的语句应该做到:话题一致、事理相通、情景和谐、结构严密。
(一) 话题一致
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的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题1、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门辟九宵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 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 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 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 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解题思路】
从起句来看,该语段要表达的话题是南天门的景象,要陈述的对象自然也只能是“南天门”,那么与语段能衔接起来的语句,其主语应该是“门”,从四个备选答案中排除A、C两项。再分析B、D两项的不同之处,D项的下一句偷换了主语,“一副石刻”成了陈述对象,这样也要排除D项。B项“门外”“门旁”与前文主语一致,话题统一,并且B项最后“对联一副”与横线后面内容自然衔接。
(二) 事理相通
用语保持事理的逻辑性。说话要“合乎逻辑”才能保持连贯。事理不通,语言必然不通。前面说了两面,后面承接一面,或者反过来,前面说了一面,后面突然变成两面;前面从好处说,突然转到坏处说,或者反过来,前面从坏处说,突然转到从好处说;没有因果的说成因果,没有递进的说成递进,等等,都会使句间失去连贯。一般来讲,影响事理相通的因素有:概念不清、判断不当、前后矛盾、因果关系不当、多重否定不当、前后对应不当等。
题2、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意吻合,衔接最好的一句是( )
对于爱好文科的考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 B
A. 从长远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 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 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D. 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解题思路】
简明、连贯的语言要做到句与句之间概念清楚、判断准确、前后一致、关系明了。给定的语句含有两个不同的问题,从语意上看: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再看给定的选项:A、D是完全否定的,C是完全肯定,显然与原句中的关键词“是否”“要不要”不照应,排除A、C、D三项,正确的答案就只有B了。
(三) 情景和谐
语言带有情感。文字中所渗透的感情或喜或悲、或憎或爱、或褒或贬、或激昂或沉郁,文字所描写的景象或繁盛或凄凉、或热烈或肃杀。这样就要求上下文在整体上做到情感意境保持一致。
题3、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B 崖壁下有好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解题思路】
给出的语句中,荒坟残碑,瘦水枯石,构成了一种凄冷沉寂的情调。而A项的五彩斑斓,C项的夕阳落照,都是暖色调,D项“透明的羽翼”则透着“亮”色,都与原句的语境不符合。只有B项无论从情景氛围,还是从描写景物的空间顺序上看,都是最恰当。这一道题,除情调问题外,也有事理逻辑上的问题:A项说石壁“夹江高矗”,C、D两项都说“对岸”,而原句境中交代的是坟前石碑‘字迹模糊“,如果真在”对岸”,如何看得清“字迹模糊”?
(四) 结构严密
语句结构严密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
①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
②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用陈述句还是用疑问句,合起来说还是分开来说,等等,也常常会涉及连贯问题。
③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题4、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语句是( C )
甲:小河上的薄冰融化已尽,小草从暖湿的泥土中苏醒, ,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乙:阳光融化了河冰,细雨润泽了山色, ,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①春风吹绿了柳枝 ②春风把柳枝吹绿
③柳枝被春风吹绿 ④柳枝在春风里染绿
A. ①③ B. ②③ C. ④① D. ③①
【解题思路】
甲句中用“冰”和“草”做主语,与选项中的“柳”是同类事物,可初步选定③④,再按句式一致原则,排除用被动句式的第③句,故甲处应该选④。
乙句中用“阳光”和“细雨”做主语,“春风”与它是同类事物;再从句式来看,排除用“把”字句的②,最后选定①。
三、考题透视
1.(2000年春招)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
A. 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 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解题思路】
连贯贵在主语、话题的一致。从题干看,“公安干警”是主语,那么,后一分句的主语也应该是公安干警,A项和C项都更换了主语,应该排除。B项的前一分句主语是“公安干警”,而后一分句却成了“全部赃物和赃款”,所以此项也不当。只有D项主语自始至终未变。
2.(2000年全国)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
,《“语句衔接”专题》复习教案tag: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