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如何安排情节与线索,表达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等。
(一)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和先后顺序。把握文章思路,就是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发现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的构思过程。理清文章思路大致包含这两个方面:
1.理清结构。阅读文章,应当把握住它的框架,看出作者“编织”文章的基本路数,弄清文意的来龙去脉。理清结构,可以着眼于局部,也可以着眼于全篇。着眼于局部,对某一段或段中的某一部分,要理清层次,分析层次间的关系。着眼于全篇,即弄清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文章的怎样渐次展开和步步推进,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表达。
2.理清语脉。语脉,即行文的脉络。理清语脉,即分析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梳理行文的语意走向,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及其根据。理清语脉,可以借助对线索、过渡、照应等的分析,借助对关联词语所表示的语意关系的辨识,借助对指示代词和其它指代、借代、喻代类词语的指代内容的确认,也可以借助对表示肯定、否定、强调、揣测和有所保留、有所暗示等词语含义的理解。
(二)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第一步,粗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
1、逐段细读,标示段意,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寻找中心句。②、根据关键词语归纳。③、如果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语.那就要调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概括。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时,要善于借助作者对思路展开轨迹的提示。
①.借助过渡段。②.借助承递性词语。③.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④.借助文章标题。
(三)分析、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不过因试题的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概括,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内容主旨的归纳,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概括的方法。那么,怎样提高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呢
1、如何概括,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可把文中的关键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答案;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
2、概括有三种方法:
①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③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
(四)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要防止下列几种毛病:
1.归纳不完整,有重要遗漏。
2.任意拔高,把文中没有的意义强加给读者。
3.概括的角度不对。
4.分不清信息的主次,不能整体上把握文章。考生在概括归纳时必须分清主次,学会排除冗余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进行概括。
5、不能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想当然,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了作者的观点,不是随文就理,而是越俎代庖。
6、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分散在文章的各个段落、层次、渗透在字里行间,作者在文章中引述的材料和观点,也往往分散在各个角落,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才能正确地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无论是分析还是概括,都要从命题出发,看命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析或概括。分析要注意分为哪些部分,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概括也要注意综合哪些内容,怎样整合,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五)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风格、表达需要等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间接表现(如取譬设喻);有的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如抓住一些议论性或抒情性关键语句。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通篇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是最基本的要求。
专题四 鉴赏与评价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知识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中更强调对语言的品味、技巧的把握、形象的诠释、意蕴的理解等。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采取表达题的设题方式,对平时不善于组织文字的学生无疑增加了难度。如何克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弱点,做到根据命题的意图与要求准确编拟答案,只有在训练中要认真揣摩和努力提高的。
窍门点击
(一)分析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流露的情感、运用的手法、表达的观点、蕴含的意趣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评价其优劣、高低,分析其美感因素,判断其审美价值,是文学鉴赏的主要内容。落实在高考试题中,往往考查:文章的内容观点及其评价,谋篇布局及其用意,写作技巧其效果,语言魅力以及风格特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侧重。
1、散文: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析词义,明感情,领悟隐含信息;找开头,重结尾,全力寻找“文眼”;掌握形与神、情与景、托物与言志的关系;品语言,辨意境,探求艺术风格。
2、小说:把握情节发展的环节,揣摩作者的独特匠心,从高潮和“点睛”挖掘作品的主题;根据小说环境来了解人物活动的背景,通过情节分析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透过人物描写来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分析作者运用文学技能的特色及其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二)这些是文学鉴赏的基础知识。文学鉴赏是运用这些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复习中我们要做到对这些知识了然于胸,然后才有可能运用自如。同时,在文学鉴赏中我们还要注意:
1、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要立足于把握整体。在试题中,常常看似要求就某一句话或某几句话进行评价鉴赏,实则涉及全篇。要瞻前顾后,切勿断章取义。
2、要联系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文章主旨、作者态度、社会意义等方面去评价鉴赏;分析写作技巧要联系思想内容,做到文道统一。就写作技巧而言,它不但要求判断作品运用的是哪种写作技巧,而且侧重于对其作用的分析,弄清其表达效果。
3、在评价鉴赏中,一是要抓住关键性语言。无论是何种体裁的作品,关键性材料总是最能说明文章的思想内容、帮助我们进行评价鉴赏的。二是评价要客观公正。要从作者和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讲究分寸,切忌下列三点:
①无中生有——凭空想象,主观臆测,答非所问,导致你的分析与作者和作品的客观实际出现偏差,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②有失分寸——不顾作者和作品的具体实际,对作品中表达的某种感情或产生的艺术效果,以为说得越玄乎越好,妄加引申。
③生搬硬套——不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具体分析,而套用人们对该作者总体创作或其它作品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而所有这一切说到底就是一个“情”字。有哪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表现作者的情感意蕴的呢?因此,阅读鉴赏要“披文以入情”,即,从作品的鉴赏分析入手,具体地、客观地、深入地去品悟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这种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所起到的客观实际效果。但是,这个“情”主要是作者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情”,在鉴赏中要使我们的情感体验与作品的客观实际相一致。而有的考生认为,既然文学鉴赏具有较浓的主观色彩(甚至有人就把这类试题叫做“主观题”),阅读时就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主观情感来代替对作品的客观体验,鉴赏和评价就难免与实际有出入。
,“现代文阅读”分点解析tag: 现代文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