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100  栏目:高考复习辅导
标签:高考复习辅导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

四、串连意象,发挥联想想象,整体感知,重视对抒情主体自身形象的分析

   没有哪种文学形式能够像诗这样让人看到作者的自身形象,甚至看到作者跳动的心。在诗中,抒情主体或多愁善感或豪放豁达,或意志坚强或隐忍无为,或积极用世或避世消极,或漠视权贵或关爱民生等等,认知这些或隐或显的抒情主体的形象,进而把握其情感流动的脉搏,才能准确地入境体情,会意思理。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时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上阕写太守出猎的“狂”劲,展现了一个意气风发的狂飚式的人物形象,下阕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再如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是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后所作),“百花”指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疏篱”暗指恶劣的政治环境:“抱香”指坚持民族大义;“北风”指元朝统治者。诗歌抒发了诗人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总之,诗歌鉴赏不是翻译,也不是对原诗词进行再创造。它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选点-表达”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方法与技巧固然是破译诗歌鉴赏的利刃,但只有结合实践并熟练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无穷的威力。只要我们平时广积博览,勤加训练,解读古典诗歌的意象就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情

 课堂反馈: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⑴、请回答这首诗的主旨,并具体分析。⑵、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⑶、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2、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⑴、简评本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⑵、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3、下面是白居易和元稹的一首诗,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附:元稹的《望驿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是元稹在三月里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问题:⑴、高适的《除夜作》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是从对方写起,而本诗却双方同时写。“两处春光同日尽”,请简评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⑵、全诗是围绕一个——字展开,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附:参考答案:

1、⑴:本诗是一首思乡之作。写出了作者的思乡游子的孤独、寂寞、缠绵凄清的情怀。如,“摇落”一词和“清枫霜叶”就奠定了全诗的思乡基调,而“孤城紧闭”“独鸟背飞”进一步点染了作者的游子之思,“何处倒寒衣”这一传神的细节,把作者的悲苦忧愁,寄寓于那破空而来的为亲人赶制寒衣的砧声里。描写的含蓄蕴藉,言尽而意存。

⑵、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⑶、诗歌从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有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2、⑴、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⑵、“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3、⑴、所谓“两处”是指妻子韦丛处和诗人处。“尽”字如利刀断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同时也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个人欢聚的希望落空了。这样自然地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再加上这一天是春尽日,那么,这种相思的情愫就更难解了。

⑵、诗歌是围绕一个“思”字展开的。前两句通过形象传情。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句借“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三句写出在三月三这个特定的时刻的刻骨相思。只是由“春光尽”含蓄点出。第四句如银瓶乍破,直点两个“思”字,关合有力。


上一页  [1] [2] [3] [4]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