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08年全国II卷为例谈科技文解题之法
太原进山中学 邵捷
考场阅读是指以考生为主体,以文本为客体,为实现阅读目的(正确答题、获取高分)而进行的一项精神活动。这是一个对阅读材料(文本)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一次信息搜寻、整合的过程。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科技文阅读,文本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文章,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以2008年全国卷等10份试卷为例,文章的内容既有离我们很远的“明代白银货币化”(全国II卷)、古代天文学的两大主流学派盖天说与浑天说(全国I卷)、“宋元明时期的书院教育”(辽宁卷),又有离我们很近的“白日梦”问题(江西卷)、“人为什么不容易分辨左右”(湖南卷)、“生物多样性”(浙江卷)、“绿色经济”(天津卷)、“湿地”(湖北卷)、“煤气怎样变成油的”(四川卷),更有我们每天都接触的“塑料袋”问题等等。
考场上用极短的时间读此类文章,自然顾不上细细品读,但力求有准确地整体感知,知道其讲什么问题,是介绍某方面知识,还是阐述什么观点,对文章内容应有正确的理解,把握主要信息,这是答题的基础,万不可对文章一目十行地过一遍,尚不明白主要讲什么,便急于读题答题。我认为科技文答题比较规范的步骤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读懂文章,整体感知
读文章时应至少读两遍,首先快速阅读,知其大意。以2008年全国卷为例。快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阅读,知其内容为“明代白银货币化”。全文分为三段,首段讲“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二段讲中国外来白银的相关情况,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白银并流向中国。第三段讲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意义与影响。这样,文本大意在头脑中已有清晰的印象。接着读第二遍时应抓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如首段中“实际上”这样的词语就十分重要,其后所述是结论性的重要句子“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这样的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也往往成为命题人的设题点。本文第5题即考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而上述这句话即为该题C项的主要意思(经过了必要的整合),是正确答案。
第二步,读懂题干,重视表述。
通过两遍阅读,对文本有了明确的理解,下一步就该答题了。答题时首先要重视题干的表述,如第5题“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且要求“选正确的的一项”。“选正”还是“选误”一点也不能含糊。第6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又成了“选误”的了。如忽视了选正、选误,就有可能费了时间,结果却得不上分。
第三步,认真核实,做出判断。
审清题干意思,接着就根据选项,逐一落实信息区间,将原文的表述与选项的表述进行核实,做出正确判断。比如第5题,看好题干的要求,是选出“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就立即到第一段中寻找信息区间,逐项与文章的表述相比较,做出判断。C项前半句话的表述与第一段“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是一致的,后半句“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虽不是本段原句,但仍是对本段中后几句话整合后的一个概括,所以C项没错。A项根据“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得出“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是完全否定了原文“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这一句。B项把正统初年明英宗的诏令作为白银化的开始,当然也是错误的,明英宗“弛用银之禁”的诏令只不过是对民间白银货币化现象的认可,而不是白银货币化的开始。D项则把“白银成为合法货币”和“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两者的因果关系颠倒了,正是由于白银成为合法货币,才造成了当时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因此D项也是不正确的。
第6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我们从文章中找不到“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这样的句子或表达相近的句子,我们却从第一段中读到“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这样的表述,这岂不是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的表述相矛盾吗?况且,我们在第二段开头也读到有“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这样的语句,这就非常充分地肯定A项的表述纯属子虚乌有,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至于B、C、D几项,因为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子作为根据,所以符合。
第7题考查推断能力。所谓推断,是指根据原文就某一个方面的意思表达,推而论之,得出一个新的结论。请看A项“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我们迅速从原文找寻相关信息,第二段中有“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这样的话,既然“白银独占重要地位”,可以推知“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同样,B、C两项的推断也都可以从原文找到相应的依据,也是正确的。而D项的推断是站不住脚的,是不正确的的。原因有二,一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的表述中国在晚明时期,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相联系的,而非“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二是如果只有中国对于白银的需求而没有世界各地对于丝绸、瓷器等的需求,那么,世界经济全球化还是无法形成的。所以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只能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之一,不能说是“根本原因”。
在熟练地掌握了阅读答题的这三步后,还须靠平时认真、有效的训练,这样,我们的考生在考场上获得高分就不算是难事了。
作者卢传梁(山西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
邵捷 (太原进山中学高级教师)
tag: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