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鉴赏诗中的景象)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案:1、“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既写景又抒情)
2、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三、形象鉴赏 · 物
§ 鉴赏思维切入点:
1、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2、思路: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鉴赏梅的形象)
思路:
分析“梅”的特点→人若具有这些特点将是怎样?
答案: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组织答案落脚点:
1、抓住描写物象特点的词语、分析、概括物的突出特点;
(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物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2、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或志向。
训练: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
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 答题要规范
§ 1,看清题目,读懂暗示,答题有针对性,语言简洁。
§ 2,就诗歌内容作答,答题要有依据
§ 3,思考周密,注意全面联系,答案简明而充实联想相关术语,尽量运用术语
4、善于把握角度,学会多角度分析(结构、形象、主旨、情感、手法、语言),防止答非所问。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咏物诗的鉴赏
鉴赏示例 2004年北京卷12-13题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的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啊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是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
练习
1、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 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答:傲然独立的风姿。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tag: 诗歌 高考复习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