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蔚然深秀者,琅 也。(《醉翁亭记》)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欣然起行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始得西山宴游记》)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 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环堵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例如: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第七课时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quot;只"。例如: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
2.用作助词,常?quot;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盖
1.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与妻书》)
2.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淖饔茫埠胁皇秩范ㄖ狻H纾?br>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第八课时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quot;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安
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2.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沛公安在?(《鸿门宴》)
故
1.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有时用"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用作副词。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第九课时
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莫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中学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教案tag: 中学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