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综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综述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968  栏目:高考文言文复习
标签: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综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综述

华南师大附属中学  黄胜

一、高考角度的浅易文言文与阅读的能力要求  

备考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明确考试范围和要求,《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浅易文言文的标准是:词汇为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语法结构为常见文言句式,一般性词类活用,典型的文言虚词用法;文章选材大多出自经典史籍,以记人记事为主,就范围而言,大多为汉至唐宋时期的文章,就内容而言,大多为古代良臣名吏的美言佳话;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对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要求较少;文章的整体风格属于典范作品;考查文段篇幅一般在500字左右,且结构相对完整。考查的重点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要求涉及识记(名篇名句默写)、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四个能力层次。  

二、文言文阅读备考建议  

第一,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课本的复习,可以先化整为零,用早测等方式敦促学生循序渐进地按教材册次按篇目顺序逐一落实复习;然后化零为整,用定期统测的方式进行阶段性的小结。目的都在于吃透课本文言文,打好课内文言文基础。  

第二,广泛阅读,加强积累。课外广泛阅读,锻炼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等等。加强积累,必须要有归纳意识。整理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的规律和常见的文言句式(固定句式)等等;加强积累,还包括了解常见“归纳概括题”错误选项的出错方式,掌握一般的命题思路,在量的积累上积极探索规律。  

第三,针对训练,稳扎稳打。开始文言文阅读板块的复习前,老师要明确交代考纲要求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以及其他知识点。安排好课内文言文复习的计划、方式和重点。制定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复习策略,明确复习重点,尤其注意翻译的方法和规律的总结;严格编选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要求以记人记事类文章如人物传记为主,探寻总结阅读的方法。  

三、相关知识的梳理,要求系统针对性强,分点明列。  

(一)文言实词  

新大纲中列出了“常见文言实词” 120个,其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坐”古代有两个含义与今不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作“因为”解;“何坐?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解,也可以引申为“治……罪”、“触犯”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解文言实词题,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联系教材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讽”字见《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  

2.分析语法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为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3.善才绳之。绳:捆绑。“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正确。  

例4.立谓所亲曰。亲:亲属。“亲”字用在“所”字后,是动词用法,“亲近”(动词),解释为“亲属”错误。例5.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意”应是动词“料想”。  例6.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吏”应是动词“做官”。 例7.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方位词“东”用在“而”后,活用作动词“向东”。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  

例8.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4)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9.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5)使动和意动用法  

例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天下苦秦久矣;“苦”是形容词。句1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句2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当然,从方便翻译的角度来说,上述两个“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但从用法上来说要仔细加以区分。  

(三)利用构词特点  

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例1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扶”与“将”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例1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二)文言虚词  

所谓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弄清:虚词的词性,语法作用,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解文言虚词题,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   

例1.而下(江)熔于狱;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后句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于”字作介词,与“秦”构成介词短语,作“来”字的状语(补语),可译为“到”;将此用法和意义套用到前句中,完全说得通,由此推知二者意义和用法相同。  

2.分析虚词语法特点  

(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连词;“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介词。  

例2.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 前句“以”字后的“身死”是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做“白”的状语,“以”在句中是介词。后句“以”字前后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以”在句中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不同。  

(2)“以”或“于”两字常和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搭配对象类别不同,“以”或“于”字用法也不同。  

例3.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句搭配的“百骑”是“人”,后句搭配的“钟磬”是“物”,由不同类推出意义不同。  

例4.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前句“于”字后面的“燕”是国名,后句“于”字后面的“郑袖”是人名,类别不同。“于”在前句中相当于“到”,在后句中相当于“被”,意义不同。  

(3)“之”字前后分别是名词和动词(或形容词),“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字前后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结构和名词,“之”是助词,译为“的”。  

[1] [2] [3]  下一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综述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